乳腺原位癌是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基底膜以内的乳腺癌,乳腺癌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等类型,二者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预后情况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方面存在差异,乳腺原位癌预后较好,乳腺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影响发病风险,有家族史等特殊人群发病风险升高。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乳腺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基底膜以内,未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乳腺癌。其病理特征为癌细胞生长局限在导管或小叶内,细胞形态有异型性,但没有穿透基底膜侵犯周围间质。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等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突破了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生长,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
二、临床表现
乳腺原位癌: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癌筛查(如乳腺钼靶、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的微小病灶,部分患者可能有乳腺内无痛性的小结节,但结节边界相对较清等表现。
乳腺癌:除了可能有乳腺内的肿块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乳头溢液(可为血性等)、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例如浸润性乳腺癌,当肿瘤侵犯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时,可使其缩短,导致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时,可出现皮肤水肿,毛囊处形成许多点状凹陷,出现“橘皮样改变”等。
三、影像学表现
乳腺原位癌:乳腺钼靶检查时,可能表现为局部的微小钙化灶,钙化灶比较局限、形态相对较规则等;乳腺超声检查时,病灶多为低回声结节,但边界相对清楚,包膜可能相对完整等。
乳腺癌:乳腺钼靶检查可见肿块影,肿块边缘多不规则,有毛刺等,钙化灶多为泥沙样、密集分布等;乳腺超声检查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能有钙化等,且乳腺癌往往有丰富的血流信号等表现。
四、治疗方式
乳腺原位癌: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切除手术(如乳腺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一般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化疗,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分子分型等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等。例如导管原位癌,如果雌激素受体(ER)阳性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治疗方式相对复杂,根据病情分期等情况,可能采用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浸润性乳腺癌,早期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结果等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比如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五、预后情况
乳腺原位癌:预后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因为癌细胞没有突破基底膜,不易发生转移,通过手术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对生活质量影响相对较小。
乳腺癌: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密切相关。早期乳腺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也较好;但中晚期乳腺癌容易发生转移,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晚期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而且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需要长期的治疗和随访。
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乳腺原位癌和乳腺癌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乳腺癌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更常见,而乳腺原位癌也可见于各年龄段女性。年轻女性患乳腺癌时,可能生物学行为相对更aggressive,但乳腺原位癌在年轻女性中也有发生,其治疗和预后也需要综合考虑年龄因素。
性别:虽然男性也有患乳腺癌的可能,但相对女性来说发病率低很多。男性乳腺癌的表现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治疗原则也有一定差异,但乳腺原位癌在男性中同样存在,其病理特征等与女性乳腺原位癌有相似之处,但治疗和预后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生活方式:长期的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乳腺原位癌的发生也与一些遗传因素、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等相关,但生活方式对乳腺原位癌的影响相对乳腺癌可能没有那么直接,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体乳腺健康都是有益的。例如保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风险: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无论是乳腺原位癌还是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都可能增加。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乳腺癌筛查,如更频繁地进行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对于携带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其中乳腺原位癌也可能在这类人群中出现,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可能需要考虑更积极的筛查和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乳腺切除等(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