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需从多方面调养,饮食上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限制盐分和根据尿量调水分;休息上急性期卧床,稳定后适当运动;病情监测要定期测血压和尿常规;心理上要调节情绪保持乐观。
一、饮食调养
1.蛋白质摄入
慢性肾炎患者应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调整蛋白质摄入。一般来说,肾功能正常但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1.0-1.2g/kg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因为优质蛋白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生物利用率高,能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需适当限制,一般为0.6-0.8g/kg体重,避免加重肾脏负担。例如,对于体重60kg的肾功能正常且大量蛋白尿的患者,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可控制在60-72g左右。
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可能在营养需求和代谢方面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在蛋白质摄入原则上基本遵循上述标准,不过需根据自身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通常有所减退,更要严格把控蛋白质摄入量,防止肾脏进一步受损。
2.盐分摄入
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水肿,所以要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甚至升高血压。例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因出汗多,对盐分的耐受度可能相对高一些,但总体仍需遵循低盐饮食原则;有高血压的慢性肾炎患者,严格限制盐分摄入对控制血压也非常重要,因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水分摄入
若无明显水肿和少尿,水分摄入可基本与常人相同;若有水肿或少尿,需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一般每日进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例如,若患者每日尿量为500ml,那么每日进水量可控制在1000ml左右。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其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更要注意根据尿量准确调整水分摄入,防止摄入过多或过少;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内环境有所变化,也需关注水分摄入的调整,保证身体的水盐平衡。
二、休息与运动调养
1.休息
充足的休息对慢性肾炎患者至关重要。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一般休息2-3个月,待病情稳定、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例如,急性发作期的年轻慢性肾炎患者,严格卧床休息能减少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日间也可适当午休,以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身体相对虚弱,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病情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在休息方面要保证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放松时间,避免因长期精神紧张影响病情。
2.运动
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散步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太极拳则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动作缓慢、柔和,可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对于年轻慢性肾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运动强度要更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加重肾脏负担。
三、病情监测调养
1.血压监测
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需定期监测血压。一般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要增加测量次数。例如,可使用电子血压计在家中自行测量,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可能有一定波动,更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波动相对较大,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尿常规监测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了解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一般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尿常规。通过尿常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如尿蛋白增多可能提示病情活动,红细胞增多可能与肾脏炎症加重等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尿常规监测的频率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年轻患者病情相对活跃时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老年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但总体要保证能及时掌握病情动态。
四、心理调养
1.情绪调节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例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女性患者可能更善于通过与朋友倾诉来释放情绪,要鼓励其积极与他人沟通;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不良情绪,家人要多陪伴,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