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介导、免疫复合物介导及寡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性肾炎,分别有不同抗原成分、发病机制及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关系;继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感染),不同疾病有相应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及炎症损伤肾小球机制,且不同年龄性别在其中有不同表现及关联。
一、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介导的肾炎
1.抗原成分:GBM的Ⅳ型胶原α3链(α3(Ⅳ)链)的非胶原区1(NC1)结构域是主要抗原位点,人体中该抗原具有独特的免疫原性,在某些诱因下可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2.发病机制:机体产生抗GBM抗体,这些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例如,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若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使GBM抗原暴露,就可能启动该免疫反应过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遗传背景和外界诱因不同而发病,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
(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
1.抗原来源:可能是感染病原体(如链球菌等)、自身抗原等,感染因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可能因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等引发,成人也可因其他病原体感染诱发。
2.发病机制: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或)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不同性别在免疫反应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炎症cascade反应,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年龄不同导致感染病原体种类和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不同,进而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的概率及程度。
(三)寡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性肾炎
1.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多数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ANCA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c-ANCA对应的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ANCA对应的抗原主要是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这些细胞,使其释放蛋白酶、氧自由基等炎症介质,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导致新月体形成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导致的寡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发病率有差异,一般成人相对多见,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比如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因可触发ANCA相关的免疫反应,男性和女性在患病概率上可能因自身免疫调节等因素存在一定不同,但具体机制仍与免疫细胞活化及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肾小球损伤相关。
二、继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情况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抗原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形成: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和成人SLE引发急进性肾炎的机制类似,但儿童可能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调节更不稳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平衡有关。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后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病变。
2.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主要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由于儿童血管通透性相对较高等生理特点,更易发生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免疫复合物沉积后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等,引发急进性肾炎相关病变,性别差异在该病引发急进性肾炎中不十分突出,但儿童患者的发病与感染诱因及自身免疫反应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继发于感染性疾病的情况
1.感染相关性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不同年龄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程度不同,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形成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有差异,进而影响急进性肾炎的发生风险,男性和女性在链球菌感染后发生急进性肾炎的概率无显著性别特异性差异,主要是感染引发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炎症过程。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发急进性肾炎,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免疫复合物肾炎的机制类似,但儿童和成人的免疫状态不同,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的情况有差异,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引发急进性肾炎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则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炎症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