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活动、饮食调整)、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选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免疫抑制治疗(依病理类型等决定是否用,用糖皮质激素等,儿童老年需特殊考量)、防治并发症(防感染、纠正贫血、防血栓等),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个体化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对于病情较轻的慢性肾炎患者,适当休息有助于病情恢复,避免过度劳累。但也无需长期卧床,可进行适量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伴有明显水肿、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需增加休息时间。
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协助安排规律的作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休息对身体恢复很重要;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活动,避免因活动不当加重病情。
2.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肾功能正常但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若肾功能减退,蛋白质摄入量需进一步限制,约0.6-0.8g/(kg·d),以减少肾脏负担。优质蛋白主要包括瘦肉、鱼类、蛋类、牛奶等。
盐的摄入: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一般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3g。不同年龄人群对盐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多盐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限制盐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水肿。
水的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的摄入,一般尿量正常、无水肿的患者,水摄入无需严格限制;若有水肿或高血压,需适当限制水的摄入,每日入量可控制在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
二、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1.降压药物选择:
ACEI或ARB类药物:此类药物不仅有降压作用,还能减少尿蛋白,如贝那普利等。对于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可作为首选降压药物。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因为此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对于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双侧肾动脉狭窄者)要慎用。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也可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或ARB类药物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需谨慎,应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更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对于伴有心率快的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可选用,但哮喘患者等要慎用。
三、免疫抑制治疗
1.适用情况:
对于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但有明显蛋白尿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而对于病理类型较重如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通常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需格外谨慎,因为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感染等风险可能增加,需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肾功能等情况综合评估。
2.常用药物及方案: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常作为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药物,一般采用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的方案。但糖皮质激素有较多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满月脸、水牛背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如环磷酰胺等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用于一些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情况的治疗,但环磷酰胺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使用时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
四、其他治疗
1.防治并发症:
感染防治: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积极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老年患者感染后恢复较慢,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纠正贫血: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并补充铁剂等。对于儿童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要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剂量;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慢性疾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时要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度纠正导致不良反应。
防治血栓形成: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慢性肾炎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但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总之,慢性肾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