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褥疮需从评估分期入手,通过视诊观察部位等情况,分为Ⅰ-Ⅳ期;一般护理要定时变换体位、做好皮肤清洁保护;创面处理依分期采用不同方法;要保证营养摄入,预防肺部、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考虑老人皮肤、基础疾病等特殊情况,照护人员需掌握技巧并给予心理关怀,综合多方面进行护理。
一、褥疮的评估与分期
1.评估方法:通过视诊观察褥疮的部位、大小、深度、创面情况等,包括皮肤颜色、有无破损、渗出等。对于卧床老人,要重点检查骨隆突处,如骶尾部、髋部、足跟等部位。
2.分期
Ⅰ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皮肤完整,压之不褪色,此阶段皮肤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如老人长期压迫同一部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开始出现改变。
Ⅱ期: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表现为浅溃疡,创面基底湿润,无坏死组织。
Ⅲ期:全层皮肤缺损,累及皮下组织,但尚未穿透筋膜,创面可见脂肪组织。
Ⅳ期:全层皮肤及组织缺损,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等,创面可深及骨面。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体位变换
频率:定时为卧床老人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病情允许时可缩短至1-2小时1次。变换体位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例如,对于骶尾部有褥疮风险的老人,可采用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式,侧卧时两膝之间垫软枕,保持髋关节屈曲100°-120°。
方法:翻身时应整体翻动老人的身体,使身体呈一条直线,防止脊柱扭曲。对于体重较重的老人,可使用翻身枕或借助护理人员、转移设备来协助翻身。
2.皮肤护理
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洁老人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防止损伤皮肤屏障。清洁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38℃-40℃。
保护:对于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可使用爽身粉保持干燥,但要注意避免爽身粉进入皮肤褶皱深处。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软枕等进行局部减压,减轻压力对皮肤的影响。例如,使用圆形气垫垫在骶尾部,使压力分散。
三、创面处理
1.Ⅰ期褥疮处理:首先要解除压迫因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2.Ⅱ期褥疮处理:对于浅溃疡创面,可使用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能够吸收创面渗出液,形成湿性愈合环境,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要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
3.Ⅲ期和Ⅳ期褥疮处理:需要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清创可采用外科清创法,用无菌剪刀剪去坏死组织,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可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进行冲洗。清创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用于吸收大量渗出液,银离子敷料具有抗菌作用,促进创面愈合。
四、营养支持
1.营养摄入:卧床老人由于活动减少,代谢率降低,但褥疮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应保证老人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创面修复的重要原料,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A等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可通过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等)和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摄入;矿物质中的锌等元素也对伤口愈合有帮助。
2.特殊情况:对于食欲不佳的老人,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可给予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等,但需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
五、预防相关并发症
1.肺部感染:长期卧床老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帮助老人进行呼吸训练,鼓励老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为老人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手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老人背部,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泌尿系统感染:要保持老人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一般每周更换1-2次),鼓励老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ml左右,但要根据老人的心肾功能等情况适当调整。
六、特殊人群(老人)的温馨提示
1.皮肤特点:老人皮肤变薄、弹性降低、血管脆性增加,更容易发生褥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轻柔地操作,避免皮肤受到外伤。
2.基础疾病影响:老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老人的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能力。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不利于创面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对于心血管疾病老人,在翻身等操作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因体位变化导致病情波动。
3.照护人员注意事项:照护老人的人员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技巧,定期接受护理培训,了解褥疮预防和护理的最新知识。同时,要给予老人心理关怀,因为长期卧床和患有褥疮会给老人带来心理压力,保持老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总之,对于卧床老人得了褥疮,要从评估分期、一般护理、创面处理、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同时充分考虑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