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原位癌与浸润癌在定义、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上存在差异。原位癌癌细胞局限未突破基底膜,症状不明显,预后好;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有多种症状,治疗综合,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年轻患者及男性浸润癌预后有其特点,健康生活方式利于浸润癌预后。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乳腺癌原位癌
定义: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没有侵犯周围间质组织。
病理特征:在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在导管或小叶内生长,形态上有一定的异型性,但基底膜完整。例如导管原位癌,癌细胞填充导管腔,基底膜未被破坏;小叶原位癌则是癌细胞累及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基底膜保持完整。
乳腺癌浸润癌
定义:癌细胞突破了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组织,具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的潜能。
病理特征:癌细胞不仅在导管或小叶内生长,还穿过基底膜进入间质,形成浸润性的癌巢或条索等结构。如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呈不规则条索状或巢状浸润间质;浸润性小叶癌是癌细胞单个散在或呈单行串珠状浸润间质。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癌原位癌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乳腺癌筛查(如乳腺钼靶、乳腺超声等)发现异常。部分患者可能有乳腺局部的轻微增厚、结节感,但不明显,很少出现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典型的浸润癌表现。例如导管原位癌患者,乳房可能无疼痛性肿块,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异常。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相对来说在年轻女性中也可能出现,不过总体发病率相对浸润癌低。性别方面主要发生在女性,男性原位癌极为罕见。
乳腺癌浸润癌
症状表现:常见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头溢液(可为血性等)、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房皮肤溃疡等。例如浸润性导管癌,乳房肿块较为常见,当侵犯乳管时可导致乳头凹陷;浸润性小叶癌也可出现乳房肿块,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但疼痛不是其主要特征。
年龄与性别影响: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年轻女性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浸润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肪饮食、未生育或初潮早绝经晚等因素会增加浸润癌的发病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浸润癌的风险也较高。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乳腺癌原位癌
乳腺钼靶表现:导管原位癌可能表现为导管内钙化,呈线性、分支状或颗粒状钙化,钙化灶较为密集;小叶原位癌钼靶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见乳腺结构紊乱。
乳腺超声表现:原位癌病灶一般边界相对清晰,但内部回声可能不均匀,钙化灶在超声下表现为强回声光点。
年龄与性别影响: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钼靶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超声检查可能更有价值;男性乳腺组织少,原位癌超声下更容易发现异常回声。
乳腺癌浸润癌
乳腺钼靶表现:浸润癌常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有毛刺、分叶等,肿块内可见粗大的钙化灶,钙化灶形态不规则。
乳腺超声表现:浸润癌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多为低回声,可有血流信号,部分患者可探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征象。
年龄与性别影响:年轻女性乳腺致密,超声对浸润癌的早期发现有一定优势,但可能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等进一步检查;男性浸润癌超声下肿块多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恶性特征更明显。
四、治疗及预后差异
乳腺癌原位癌
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乳腺区段切除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全乳房切除术等。术后一般不需要进行常规的辅助化疗,但对于一些高危的原位癌患者(如具有某些基因异常等情况)可能需要内分泌治疗等。例如,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
预后:原位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很高。因为癌细胞没有侵犯间质,不易发生远处转移,经过规范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年龄方面,年轻患者如果是原位癌,预后也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随访;性别方面,男性原位癌预后总体较好,但由于发病率低,相关数据相对较少。
乳腺癌浸润癌
治疗:治疗方案较为综合,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等)、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如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靶向治疗(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例如,HER-2阳性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手术、化疗基础上需要加用靶向治疗。
预后:浸润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分型等。一般来说,早期浸润癌经过规范治疗预后也较好,但中晚期浸润癌预后相对原位癌差。年龄方面,年轻患者的浸润癌如果发现时分期较晚,预后可能相对较差;性别方面,男性浸润癌由于发现时多为晚期等因素,预后相对女性浸润癌可能稍差,但也与具体病情相关。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浸润癌患者的预后,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