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多梦可通过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药物分苯二氮类(增强GABA抑制、短期适用但易耐药依赖)、非苯二氮类(选择性作用GABA受体、依赖低但特殊人群需谨慎)、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调节睡眠周期、用于入睡困难等);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环境、规律作息)和心理行为干预(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特殊人群中儿童低龄不建议用成人镇静催眠药、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人用苯二氮类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大多不建议用镇静催眠药、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且遵医嘱。
一、改善失眠多梦的药物分类及特点
(一)苯二氮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静催眠功效,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并延长总睡眠时间。例如地西泮,它对各年龄段因焦虑、紧张等引发失眠多梦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但不同年龄人群对其敏感性有差异,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药物蓄积等问题。
2.适用情况:适用于短期失眠多梦且无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
(二)非苯二氮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选择性作用于GABA受体复合物上的不同位点,起效较快,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小。像佐匹克隆,它能有效改善入睡困难及睡眠维持困难的情况,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应用时,对于有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失眠多梦的人群有一定帮助,但同样需注意个体差异。
2.适用情况: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失眠多梦,相比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相对较低,不过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通过激动褪黑素受体来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雷美替胺就是此类药物,它模拟生理性睡眠-觉醒周期,对因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多梦的人群有一定调节作用,比如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倒时差的人群可能适用。
2.适用情况:主要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为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影响。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及重要性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温度,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需要更关注睡眠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噪音、过亮光线等干扰睡眠,良好的睡眠环境能从基础上促进睡眠质量提升,减少失眠多梦发生概率。
2.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需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一般新生儿需16~20小时,婴儿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13小时,青少年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改善失眠多梦状况。
(二)心理行为干预
1.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可让人体处于放松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对于因精神压力大导致失眠多梦的人群非常有效,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只是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化放松方式进行引导。
2.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比如有些人认为失眠会造成严重后果而过度焦虑,进而加重失眠多梦。通过专业的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这种错误认知,对于长期受失眠多梦困扰的人群有积极作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都可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
三、特殊人群失眠多梦用药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用药禁忌:低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上述成人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对其影响难以准确评估,可能会带来未知的不良反应。
2.干预建议:主要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保证规律的日间活动和适量运动、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睡眠状况,若儿童失眠多梦情况严重,需在医生详细评估后谨慎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
(二)老年人
1.用药注意事项:老年人使用苯二氮类等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易出现药物蓄积导致头晕、嗜睡、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睡眠卫生习惯调整等,若必须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特殊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老年人,使用任何药物都需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评估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用药禁忌:大多数镇静催眠药物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中使用需非常谨慎,很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发育,一般不建议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这类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来改善失眠多梦状况,如通过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等。
2.替代措施: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一些相对安全的非药物方法,如温和的放松技巧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