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分多种类型,病因与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有关,临床表现有心悸等症状和心律不齐等体征,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
一、房颤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根据发作特点和临床特征,房颤可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等类型。
二、房颤心律失常的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心肌细胞老化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例如,老年人心脏纤维化程度增加,心房肌顺应性下降等,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
2.基础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容易引发房颤;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左心房压力增加,导致心房重构,进而诱发房颤。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也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变,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炎症反应,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脏的代偿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房颤。
三、房颤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常感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
气短:活动后气短症状可能加重,这是由于房颤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淤血等情况引起的。
头晕或黑矇:当房颤导致心室率过快或过慢,或出现心脏排血量减少时,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患者出现头晕甚至黑矇症状。
2.体征表现
心律不齐:心脏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率,这是因为部分心房收缩不能有效地引起心室收缩,导致脉搏搏动减弱或消失。
四、房颤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常规心电图可记录到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心室率绝对不规则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房颤。
2.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有无心房血栓形成等情况。对于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房颤,并评估心功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五、房颤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无效或病情紧急的房颤患者,可采用电复律的方法恢复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节律控制方法。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
2.心室率控制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慢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3.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由于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六、房颤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例如,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增强心脏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天不超过酒精25克(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52度白酒50g),女性减半。
2.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对心脏的影响。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确保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