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认知行为疗法(睡眠限制、认知重构)、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有常用药物种类且需遵医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谨慎选药并关注相互作用,妊娠期女性非药物为主、药物慎用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相近的作息,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例如,每天晚上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早上在相同时间醒来,长期坚持可使睡眠节律趋于稳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青少年一般需要7-9小时睡眠,成年人需要7-8小时睡眠,老年人需要5-7小时睡眠,都应根据自身年龄特点来合理规划作息时间。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来阻挡外界光线,佩戴耳塞来减少噪音干扰。对于有睡眠障碍的女性,由于其对环境变化可能更为敏感,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尤为重要。同时,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很关键,合适的寝具能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二)认知行为疗法
1.睡眠限制疗法:通过限制在床上的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首先计算出平均每晚实际睡眠的时间,然后将卧床时间限制在这个实际睡眠时间加上15-30分钟的范围内,逐渐增加卧床时间,以重建睡眠与卧床之间的联系。例如,某人平均每晚实际睡眠4小时,初始卧床时间可限制在4.5-5小时,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逐步增加卧床时间。这种方法对于有长期睡眠障碍的人群,包括不同病史的患者都有一定效果,但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确保逐渐调整到合适的卧床时间。
2.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睡眠相关的消极思维和信念。例如,有些睡眠障碍患者会过度担忧失眠带来的后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睡眠问题。通过认知重构,引导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的错误之处,用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来替代,从而缓解因焦虑等情绪导致的睡眠障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熬夜工作的人群,可能存在对睡眠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错误认知,通过认知重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睡眠观念。
(三)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需要注意运动时间。一般建议在下午或傍晚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但应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青少年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运动方式来增加身体活动量;老年人则适合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等,既可以达到运动促进睡眠的目的,又能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二、药物治疗
(一)常用药物种类
目前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等)等。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睡眠障碍的类型、年龄、病史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能会优先考虑使用唑吡坦等起效较快的药物;对于有昼夜节律失调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作为非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且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睡眠障碍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睡眠障碍需要特别关注。对于低龄儿童,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培养规律的睡眠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可能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儿童睡眠障碍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药物时,必须在儿科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反应。
(二)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障碍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更加谨慎。非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如调整睡眠环境、规律作息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应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与老年人所患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常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使用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时需要咨询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老年人的睡眠需求和睡眠特点与其他人群不同,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睡眠障碍管理。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的睡眠障碍需要特殊考虑。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如通过调整睡姿、放松心情等方式来改善睡眠。由于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因此药物治疗应非常谨慎,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且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才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考虑使用安全的药物来改善睡眠,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