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与心律失常相关病因及个体易感性因素有关。心律失常相关病因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长期持续发作超3个月易致该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类型(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长期发作均易致心肌重构等改变);个体易感性因素涉及年龄(儿童青少年心肌发育中、老年人心肌退行性变时更易受影响)、性别(女性特殊时期可能更易发展为该心肌病但机制不明)、生活方式(过度劳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损伤,大量饮酒直接毒害心肌并影响电生理稳定性)、病史(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先天性心脏病病史者更易发生并发展为该心肌病)。
一、心律失常相关病因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长期持续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例如,持续性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果发作时间超过数月甚至数年,心肌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引发心肌病。研究发现,当快速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时,就有较高的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风险,这是因为心肌细胞长期受到快速频率的刺激,会发生结构和功能的重塑。
(二)心律失常类型
1.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这类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和心室的收缩节律被打乱,心室需要更快地收缩来维持心输出量,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肥厚、心室扩张等心肌病改变。例如,有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下会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机制与心肌细胞的电-机械偶联异常以及神经体液因素的激活有关。
2.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对心肌的损伤更为严重。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的有效收缩减少,心输出量显著下降,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同时心室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起心肌的重构。一些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肌会逐渐出现扩张、收缩功能减退等心肌病表现,这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纤维化等病理改变逐渐累积。
二、个体易感性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到快速心律失常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发生的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控制,由于心肌还在不断生长,更容易发生心肌的重塑,进而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2.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肌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心脏的储备功能下降。当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时,老年人的心脏更难以适应这种快速的节律变化,心肌更容易出现功能障碍。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心肌纤维化等基础病变,再加上快速心律失常的刺激,就更容易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并不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直接病因,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有一定影响。例如,在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展角度来看,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心肌的重构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发现,在相同类型和持续时间的心律失常情况下,女性可能相对男性更容易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激素对心肌细胞的代谢、电生理特性等方面的调节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神经体液因子分泌增加。当同时存在快速心律失常时,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期熬夜工作的人群,本身心脏负担较重,若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就更容易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为过度劳累导致的神经体液因素激活会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纤维化等病理过程。
2.大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心肌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如果在大量饮酒的基础上合并快速心律失常,会显著增加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风险。酒精可以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当存在快速心律失常时,这种心肌的基础病变会加速心肌的重构过程。
(四)病史因素
1.既往有心脏基础疾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存在瘢痕组织,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较差,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概率增加,且在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后更容易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为心肌梗死留下的瘢痕组织会导致心肌的传导异常,使得心律失常更容易发生和持续,而长期的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损伤已经存在瘢痕的心肌,促进心肌病的发展。
2.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本身存在异常,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房间隔缺损患者,由于左向右分流,可能会引起心房扩大,进而导致心律失常,而且在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而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结构功能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