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检查等多方面。病史采集要关注年龄性别、家族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需测双侧上肢血压、查腹部血管杂音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电解质、血糖血脂、RAAS相关指标、儿茶酚胺、皮质醇及尿液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等;特殊检查有肾动脉造影、动态血压监测、盐水负荷试验等,需综合各因素选合适检查明确病因以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考虑。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对多见;儿童和青少年继发性高血压中肾实质性高血压较为常见;而中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等病因相对增多。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等有家族聚集倾向。还需了解患者的用药史,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类固醇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可能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了解患者的吸烟、饮酒情况,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可能影响血压。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肾脏疾病史,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是导致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双侧上肢血压,若双侧上肢血压差异超过10-20mmHg,要考虑主动脉缩窄等疾病。检查腹部是否有血管杂音,肾动脉狭窄时可在上腹部或背部听到血管杂音。检查甲状腺是否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可肿大。检查皮肤有无色素沉着等,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有相应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电解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常存在低钾血症;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
血糖与血脂: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合并糖代谢异常和脂代谢紊乱,如库欣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血糖升高、血脂异常。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指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升高;肾动脉狭窄时肾素水平可能升高。
儿茶酚胺:嗜铬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水平升高。
皮质醇:库欣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升高,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
2.尿液检查
尿常规: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尿路感染患者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细菌等。
尿蛋白定量:对于肾实质性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尿蛋白定量可反映肾脏受损程度。
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嗜铬细胞瘤患者尿VMA、MN、NMN等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肾实质性病变、肾动脉狭窄等。例如,肾动脉狭窄时可能出现肾脏大小不对称等表现;肾实质性疾病可发现肾脏实质回声改变等。
肾上腺超声:对于肾上腺疾病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有一定的筛查作用,可发现肾上腺的占位性病变。
2.CT检查
腹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的情况,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对于肾上腺病变,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肾上腺占位,CT可准确显示其位置、大小等。
头部CT:对于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若怀疑有颅内病变,头部CT可帮助排除脑出血等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
肾动脉MRI: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尤其是对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作为替代检查方法。
肾上腺MRI:对于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的细节。
四、特殊检查
1.肾动脉造影
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肾动脉,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等。
2.动态血压监测
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血压在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血压常呈阵发性升高,动态血压监测可能捕捉到血压的波动情况;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血压也可能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
3.盐水负荷试验
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患者的醛固酮分泌情况,若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醛固酮分泌不受抑制。
在进行继发性高血压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儿童继发性高血压,应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等无创检查;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有创检查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