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常见症状包括眩晕感(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摇晃或漂浮感)、平衡失调(有站立或行走不稳、协调运动障碍)及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头痛,面色苍白、出汗等),不同人群因个体差异在各症状表现及相关风险上有不同特点,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眩晕感
1.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患者会感觉自身在空间中围绕某个中心点旋转,或者周围的景物、房屋等朝着一定方向转动,这是眩晕症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从病理角度看,多是由于内耳前庭器官、前庭神经、脑干前庭核等部位的病变,导致平衡觉与视觉、本体觉传入信息失衡所引起。例如梅尼埃病患者,内耳内淋巴循环障碍,内耳膜迷路积水,刺激前庭感受器,从而引发强烈的自身旋转感眩晕。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绝对显著差异,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在不同年龄段的易患人群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更易因脑血管病变出现眩晕。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等可能增加眩晕发作风险。有耳部疾病病史、脑部血管病史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2.摇晃感或漂浮感:表现为感觉自己站立或行走时像在摇晃的船上,有不稳定的漂浮感。这是因为前庭功能障碍使得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感知出现偏差。比如前庭神经元炎患者,病毒感染损伤前庭神经元,影响前庭信号传导,就会出现这种摇晃或漂浮的眩晕感。对于儿童来说,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有病毒感染等情况更易引发此类眩晕;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摇晃或漂浮的眩晕感,需特别关注,因为其身体状况特殊,任何不适都可能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二、平衡失调
1.站立或行走不稳:患者难以保持正常的站立姿势和稳定的行走状态,容易跌倒。这是由于前庭-眼反射、前庭-脊髓反射等平衡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例如小脑病变引起的眩晕,小脑是调节躯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的重要中枢,病变时会严重影响平衡功能,导致站立和行走不稳。老年人由于机体机能衰退,平衡能力本身较弱,若患有眩晕症,站立或行走不稳的情况会更明显,发生跌倒受伤的风险大大增加;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前庭发育异常等情况,也会出现站立或行走不稳的表现,需要家长密切看护。
2.协调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动作不协调,比如拿东西时手的动作不准确,写字笔画不规整等。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功能受影响,眩晕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出现偏差。像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除了有眩晕症状外,还常伴有协调运动障碍,这是由于偏头痛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对于患有眩晕症的特殊人群,如患有帕金森病同时伴有眩晕的患者,其协调运动障碍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在护理和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障其活动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三、伴随症状
1.恶心、呕吐:很多眩晕症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与前庭受到刺激后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射有关。前庭器官受到异常刺激时,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蠕动异常,从而引发恶心、呕吐。例如耳石症患者,当耳石移位刺激前庭感受器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症状。儿童发生眩晕时出现恶心、呕吐需要特别关注其脱水情况,因为儿童身体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补充水分;孕妇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时,要注意营养补充和休息,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关系到自身和胎儿的健康,过度的恶心、呕吐可能影响营养摄入。
2.耳鸣、听力下降:部分眩晕症患者会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比如梅尼埃病患者,除了眩晕外,早期多为低频耳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听力下降,这是由于内耳病变同时影响了听觉和前庭器官。对于有耳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长期患有中耳炎的患者,出现眩晕时更要警惕是否同时存在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因为这可能提示病情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老年人若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伴眩晕,要考虑年龄相关的耳部退变以及可能的血管性病变等因素,及时进行耳部和脑部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3.头痛:有些眩晕症患者会伴有头痛,其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前庭神经受到刺激后传导至头部神经引起疼痛,或者是原发病本身导致头痛,比如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常同时有头痛和眩晕症状。儿童出现眩晕伴头痛时,要注意与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相鉴别,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眩晕伴头痛时,要考虑激素变化等因素对眩晕症状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
4.面色苍白、出汗:这是由于眩晕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前庭受到刺激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汗腺分泌异常等,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例如晕动病患者,在乘车、乘船等运动刺激下,易出现面色苍白、出汗伴眩晕症状。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出现面色苍白、出汗伴眩晕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这可能提示身体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需要及时采取保暖、补充能量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