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年龄与性别因素(老年人群患病率高,绝经后女性发生率接近男性)、其他全身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肥胖),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结构功能改变等从而引发心房颤动。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发心房颤动。研究表明,约20%-3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稳定性,使得心房肌不应期不一致,从而容易诱发心房颤动。
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风湿性炎症引起心房壁纤维化、心房扩大等改变。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可达40%-50%。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也可能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心房颤动。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20%-50%。
心房本身的病变
心房扩大:多种原因可导致心房扩大,如高血压病长期控制不佳,血压持续升高使心房后负荷增加,逐渐出现心房扩大;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房容量负荷过重等。心房扩大后,心肌细胞间的电传导不均匀,容易形成折返环路,从而引发心房颤动。一般来说,心房直径增大超过一定程度(如左心房直径>40mm),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心房肌纤维化: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逐渐发生纤维化改变;某些疾病状态下,如长期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也会导致心房肌纤维化。心房肌纤维化使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减慢,易形成异位起搏点和折返,进而诱发心房颤动。
年龄与性别因素相关病因
年龄因素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变,心房肌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加,电生理特性改变,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升高。6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4%-6%,且年龄每增加10岁,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大约增加1倍。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性别因素
女性:在绝经前,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维持心肌细胞电稳定性等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心房电活动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其他全身性因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进而引起左心房扩大和心房肌重构。高血压患者中,约30%会发生心房颤动,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更高。高血压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肌结构功能改变,破坏了心房的电生理稳定性,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明显增加。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代谢。高血糖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山梨醇堆积,钠-钾-ATP酶活性降低,心肌电活动异常;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房的神经调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2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房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从而引发心房颤动。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15%-20%,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后,心房颤动的情况可能会改善。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电活动。长期的缺氧和神经内分泌紊乱会导致心房重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房肌不应期缩短、传导速度改变等;同时,酒精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心房扩大和重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程度(如男性每天饮酒量>60g,女性每天饮酒量>30g),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肥胖
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等,这些物质可引起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肥胖还会导致左心房容积增加,心房肌肥厚,进而引发心房颤动。体质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