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指第一胸椎以上脊髓节段损伤致横贯性病变造成的截瘫,病因包括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和疾病(脊髓炎、脊柱肿瘤);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二便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诊断靠影像学(脊柱X线、CT、MRI)和神经系统检查;治疗急性期有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和药物(减轻水肿、营养神经),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对患者影响大,需综合个性化措施应对。
一、病因
1.外伤因素
交通事故:车辆撞击等导致脊柱骨折脱位,从而损伤脊髓,这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男性因参与交通活动较多,风险相对较高。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脊柱着地,力量传导至脊髓,可引起高位截瘫,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以青壮年居多。
重物砸伤:重物直接砸压脊柱部位,造成脊髓损伤,多见于从事高危作业的人群。
2.疾病因素
脊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等因素引发脊髓的炎症性病变,可累及高位脊髓节段,如儿童或青壮年在感染特定病毒后可能发生脊髓炎进而导致高位截瘫,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更易受病毒侵袭引发脊髓炎。
脊柱肿瘤:脊柱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压迫脊髓,导致脊髓损伤出现高位截瘫,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脊柱肿瘤相关的高位截瘫,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但某些肿瘤有一定的好发人群特点。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完全或部分瘫痪。例如,高位截瘫患者损伤平面在颈髓,会导致四肢瘫痪,不能进行自主的肢体活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儿童发生高位截瘫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肢体运动功能发展,限制其活动范围和能力。
2.感觉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无法感知外界的疼痛刺激、温度变化等,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未察觉危险而受伤,比如儿童可能因感觉障碍无法感知烫伤等,增加受伤风险。
3.二便功能障碍
出现尿潴留、大便失禁等情况。由于脊髓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膀胱和直肠的控制,高位截瘫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导尿等处理来解决排尿问题,大便也无法自主控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对于儿童,会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可出现血压异常、体温调节障碍等。例如,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变为坐位或站位时血压明显下降,导致头晕等不适;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可能出现体温波动异常,儿童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完善,在高位截瘫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更难维持稳定体温。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脊柱X线:可以初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是否存在骨折、脱位等情况,能发现脊柱的骨性改变,为进一步诊断提供初步线索,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X线检查,但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碎片的位置、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对于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CT检查,儿童检查时同样要关注辐射安全。
MRI检查: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脊髓的形态、信号改变等,明确脊髓是否有水肿、出血、断裂等情况,能更早发现脊髓的病变,对高位截瘫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意义重大,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儿童检查时需根据情况适当采取镇静等措施以配合检查。
2.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对患者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进行检查,明确神经损伤的平面和程度,例如检查肢体的肌肉力量,判断是完全性瘫痪还是不完全性瘫痪等,对于儿童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检查方法,如通过玩具等吸引儿童配合进行简单的运动功能检查。
四、治疗与康复
1.急性期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有脊柱骨折、脱位等导致脊髓受压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如脊柱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时机很关键,尽早解除压迫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及时手术可最大程度挽救脊髓功能。
药物治疗:使用脱水剂减轻脊髓水肿,如使用甘露醇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帮助保护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儿童用药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范围。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按摩等,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于高位截瘫患者要长期坚持物理治疗,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温和、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的方式进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进行膀胱、直肠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二便控制能力,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等,提高呼吸功能,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儿童康复训练要结合其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高位截瘫是一种严重的脊髓损伤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影响巨大,需要综合多种手段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在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