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乙肝病毒等病毒及疟原虫等寄生虫感染;免疫因素有自身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其他因素涉及年龄、生活方式(卫生状况、劳累)及病史(既往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等,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该病。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多与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相关。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损伤。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发病前有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前驱病史,其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引起蛋白尿、血尿等一系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
其他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关,但相对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来说较为少见。
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中部分表现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免疫炎症反应。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类似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等。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但具体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相对来说不是主要的致病病毒。
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疟原虫感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样表现。在疟疾流行地区,疟原虫感染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一个潜在病因。例如,有报道显示,在一些疟疾高发地区,部分患者在疟疾感染后出现了血尿、蛋白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疟原虫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
机体在感染等因素刺激下,免疫系统产生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在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是关键环节。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从而引起肾小球的炎症损伤。例如,在实验动物模型中,通过人为制造免疫复合物沉积,可以模拟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进一步验证了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调节异常,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肾小球组织产生攻击,引发炎症反应。但这种情况相对感染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来说,占比相对较小。
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部分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对特定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更易导致肾小球损伤。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对链球菌等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使得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在感染后更易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不过,目前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遗传因素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具体的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相对更容易发生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这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特点有关。儿童在扁桃体炎、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后,更易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的情况,从而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例如,儿科临床中常见儿童在呼吸道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水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
成人:成人也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但相对儿童来说,病因可能更多样化,除了链球菌感染外,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而且成人的免疫反应特点与儿童不同,在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等方面可能也有一定差异。
生活方式因素:
卫生状况: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从而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例如,在环境卫生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的地区,人群感染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的几率较高,进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增加。
劳累:长期劳累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比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的人群,在受到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时,更易引发免疫反应异常,导致肾小球损伤。
病史因素:
既往感染史:有过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既往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既往感染后,机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记忆,但如果再次感染,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例如,曾经有过扁桃体炎发作并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再次出现扁桃体炎时,需要更加警惕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复发。
基础疾病史:本身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增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且高血糖环境可能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等,更容易在感染后出现肾脏损伤,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样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