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常用全身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等方法,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乳腺癌相关情况,术中要进行呼吸、循环管理及合理选择使用麻醉药物,术后要加强苏醒期、镇痛管理并观察预防并发症。
一、乳腺癌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一)全身麻醉
1.适应证:适用于大部分乳腺癌手术,尤其是需要较长时间手术、患者对疼痛耐受差或手术范围较广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全身麻醉可以更好地控制呼吸和循环,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平稳状态;年轻患者也可根据手术具体需求选择全身麻醉。
2.实施方式: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通常会联合使用镇静、镇痛、肌松药物。例如,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等,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醚等。
(二)区域阻滞麻醉
1.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证:适用于仅需进行上肢相关手术操作的乳腺癌手术,如腋窝淋巴结清扫等涉及上肢区域操作的情况。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适应证选择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腋窝解剖结构等进行评估。
实施方式: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臂丛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使上肢相应区域达到麻醉效果。一般通过锁骨上、锁骨下或腋路等入路进行穿刺给药。
2.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证:对于一些局部浸润范围较小的乳腺癌手术,可作为辅助麻醉方法。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肋间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降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但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呼吸储备功能等情况。
实施方式:在相应肋间间隙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滞肋间神经。
二、乳腺癌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一)术前评估
1.一般情况评估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需重点评估其心功能(如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射血分数等指标)、肺功能(如肺通气功能、血氧分压等),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减退,麻醉风险相对较高;年轻患者也需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肺等方面的基础问题。
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吸烟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吸烟患者需建议其术前戒烟一段时间;是否有饮酒史等,饮酒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等。
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麻醉史,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例如,若患者有既往对某种麻醉药物过敏史,需在麻醉选择时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2.乳腺癌相关评估
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这对于手术中麻醉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肿瘤侵犯胸壁较广泛时,可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呼吸等产生影响,麻醉中需密切关注呼吸功能。
(二)术中管理
1.呼吸管理
无论采用哪种麻醉方法,都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全身麻醉时,要保证呼吸道通畅,根据手术情况及时调整呼吸参数。对于区域阻滞麻醉患者,也需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尤其是肋间神经阻滞可能影响胸壁肌肉运动时,要警惕呼吸抑制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呼吸管理的精细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呼吸储备差,更需严格监测和精细调节呼吸参数。
2.循环管理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全身麻醉诱导期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在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手术操作对循环的影响进行调整,如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可能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动过缓等,需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和措施进行处理。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维持血压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3.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丙泊酚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瑞芬太尼主要通过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可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麻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后果。
(三)术后注意事项
1.苏醒期管理
患者苏醒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情况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要防止患者出现呕吐误吸等情况,需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对于区域阻滞麻醉患者苏醒后,要评估阻滞效果是否完全消退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等特殊人群,苏醒期的观察和护理要更加精细,老年患者苏醒较慢,需防止意外跌倒等情况;儿童患者要注意其躁动等情况的发生。
2.术后镇痛管理
合理进行术后镇痛,可采用患者自控镇痛等方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术后镇痛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镇痛药物,需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镇痛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是否存在呼吸抑制等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观察是否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如神经损伤(区域阻滞麻醉可能导致的神经损伤等)、恶心呕吐、低血压、高血压等。对于出现的并发症要及时处理。例如,若出现恶心呕吐,可给予止吐药物治疗;若出现低血压,需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补液、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等处理。同时,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前优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术中精细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