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刺激,运动后等休息可恢复;病理性原因有肾小球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其他因素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致肾损伤使尿蛋白高)、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致尿蛋白高),发现尿蛋白高需结合多方面情况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生理性原因
(一)剧烈运动
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尿液中尿蛋白可能会暂时升高。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的代谢发生变化,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等也会改变,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短时间内增加,使得原本不能或很少滤过的蛋白质有少量进入尿液。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发现尿蛋白一过性升高,这种情况在休息后通常会恢复正常。对于儿童来说,剧烈玩耍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生理性尿蛋白升高,一般休息后复查可恢复。
(二)发热
体温升高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肾脏的滤过功能等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发热时,机体的应激状态可能会使肾小球的通透性改变,从而出现尿蛋白升高。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尿蛋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热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发热出现尿蛋白短暂升高,家长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尿蛋白情况。
(三)寒冷刺激
寒冷环境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外周血管收缩,肾脏血流相对减少,但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进而出现尿蛋白。比如在寒冷季节,一些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发现尿蛋白升高,脱离寒冷环境后复查多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原因
(一)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受损,滤过膜的屏障功能破坏,蛋白质滤过增加。临床表现除了尿蛋白高外,还可能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则是长期的肾小球炎症过程,病情逐渐进展,尿蛋白持续或间断升高,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慢性肾炎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成人更为常见。
2.肾病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严重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漏出。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较为常见,成人则可能有多种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等。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间质性肾炎
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的炎症。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对蛋白质的重吸收,使得尿蛋白升高。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时也可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肾小管间质的潜在损伤。
2.肾小管酸中毒
是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疾病。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时,肾小管泌氢障碍,近端肾小管酸中毒时,重吸收碳酸氢根减少,这些异常都可能影响蛋白质的代谢及重吸收等过程,导致尿蛋白出现异常。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肾小管酸中毒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三)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即糖尿病肾病。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微循环障碍、细胞因子异常等有关。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逐渐增多,最终可能发展为大量蛋白尿甚至肾衰竭。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则需积极控制血糖等治疗。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导致狼疮性肾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各年龄均可发病。其发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球等结构损伤,出现尿蛋白升高,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导致尿蛋白升高,如前面提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物等。药物对肾脏的损伤机制各不相同,有的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其功能;有的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尿液情况,尤其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更应谨慎,因为他们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肾脏的代偿能力不同,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二)泌尿系统感染
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可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导致尿蛋白升高。同时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等预防措施。
当发现尿液中尿蛋白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引起的,去除相关诱因后多可恢复;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则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