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常见于特定人群,病理性与心脏、内分泌疾病等有关,可能带来无症状到严重的不同问题,可通过症状、辅助检查评估严重性,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儿童处理需考虑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生理性心动过缓
年龄因素:新生儿心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老年人基础心率相对偏慢,这是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一般不伴有明显不适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群,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率会低于常人,这是身体对长期运动的良好适应,能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减少心脏耗氧量。
病理性心动过缓
心脏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窦房结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脏电信号传导受阻,也会引起心率降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脏停搏等严重后果。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发心动过缓。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会相应减慢。这种情况下,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可能伴有乏力、畏寒、水肿等症状。
心动过缓可能带来的问题
无症状或轻度症状阶段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老年人,轻度的心动过缓可能仅表现为稍感乏力,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心率变化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如果不及时关注,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长期体力活动少的人,突然出现轻度心动过缓,可能会在活动后出现气短等不适,但经过休息可缓解。
中度及重度症状阶段
心脏供血不足: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减少,全身各器官灌注不足。大脑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黑矇,严重时可能发生晕厥,尤其是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更容易发生晕厥,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心动过缓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心脏是为全身供血的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会影响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
心脏功能受损:长期的心动过缓会使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一些患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对于孕妇,心动过缓会影响胎儿的供血供氧,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等问题。
引发其他并发症: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脏问题。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容易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等。在儿童中,严重的心动过缓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异常。
如何评估心动过缓的问题严重性
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的时间、是否有诱因(如服用某些药物、患有特定疾病等)、伴随症状(如头晕、黑矇、胸痛等)。对于儿童,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是否有缺氧等病史。
观察症状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如果患者频繁出现晕厥等严重症状,提示心动过缓问题较为严重;而偶尔出现轻度乏力等症状,相对问题较轻,但也不能忽视。
辅助检查评估
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准确评估心率变化情况,发现是否存在长时间的心动过缓、停搏等情况。对于儿童,Holter检查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是否因为心动过缓出现扩大、心功能减退等情况。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测量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以及射血分数等指标,对于判断心动过缓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程度很重要。
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排查是否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心动过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液检查的项目和参考值有所不同,儿童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心动过缓的处理原则
生理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无需特殊治疗:对于运动员等生理性心动过缓人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即可,关注心率变化和心脏功能情况。老年人如果没有明显不适,也不需要进行药物等干预,但要注意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等可能诱发晕厥的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长期体力劳动者继续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的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病理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动过缓,需要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随着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心动过缓的情况可能会改善。对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治疗。儿童安装心脏起搏器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并且要考虑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起搏器的适配性等问题。
药物治疗谨慎:一些药物可能会加重心动过缓,如β受体阻滞剂等,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对于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密切监测儿童的心率、血压等指标。
总之,心动过缓的问题严重性需要综合评估症状、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处理心动过缓时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