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多梦可通过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药物分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非苯二氮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非药物干预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调整睡眠环境)和心理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药谨慎且关注基础疾病,孕妇非药物干预优先且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
一、改善失眠多梦的药物分类及相关药物
(一)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发挥镇静催眠等功效,这类药物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并增加总睡眠时间。
2.常见药物举例:如艾司唑仑等,但其可能存在成瘾性等风险,老年人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对该类药物敏感性较高,更容易出现过度镇静、认知功能损害等情况,且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二)非苯二氮类药物
1.作用机制:同样作用于GABA受体,但与苯二氮类药物结合位点不同,起效快、半衰期短,对睡眠结构影响小,引起日间困倦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2.常见药物举例:佐匹克隆等,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相对苯二氮类药物安全性稍高,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谨慎使用,比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选择性地与褪黑素受体结合,模拟生理性睡眠-wake周期,调节睡眠。
2.常见药物举例:雷美替胺等,其对年龄较大的失眠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因为褪黑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该药物不具有成瘾性,相对更适合长期使用,但在使用前也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比如有抑郁倾向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一)重要性
非药物干预对于改善失眠多梦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度失眠或有基础疾病不宜首先药物治疗的人群。它可以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调整,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且长期效果可能更稳定。
(二)具体方法
1.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无论夜间睡眠如何,都要在固定时间起床,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青少年需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长,一般为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但都需保持作息规律。
睡眠环境调整: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的睡眠环境。比如选择合适的床垫、枕头,拉好窗帘等,对于有睡眠环境易受干扰情况的人群,如生活在嘈杂环境中的人,可使用耳塞、眼罩等辅助工具。
2.心理行为治疗
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等。渐进性肌肉松弛是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感,从而促进睡眠。对于有焦虑情绪导致失眠多梦的人群,如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成年人,这种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深呼吸训练则是通过缓慢的深呼吸,让身体和心理放松,一般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可在睡前进行。
认知行为治疗: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比如避免过度关注睡眠,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过度担忧后续睡眠等。对于有不良睡眠认知的人群,如一些对睡眠质量要求过高且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逐步调整其对睡眠的看法,改善睡眠状况。
三、特殊人群失眠多梦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非药物干预为主:儿童失眠多梦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保证规律的日间活动和睡前安静的活动,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像避免睡前剧烈玩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可能存在较多未知风险,所以应谨慎使用药物,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经过严格评估后,才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物,但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2.考虑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对睡眠影响较大,比如日间运动量不足可能导致夜间睡眠不佳,所以要保证儿童有适当的日间活动量;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避免睡前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二)老年人
1.药物使用谨慎:老年人失眠多梦用药需格外谨慎,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上述睡眠卫生教育等。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等问题。例如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时,更要注意其可能导致的过度镇静、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调整用药。
2.关注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睡眠,同时睡眠问题也可能加重基础疾病。所以在处理老年人失眠多梦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也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比如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三)孕妇
1.非药物干预优先:孕妇失眠多梦一般首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睡眠卫生教育是重点,如保持规律作息、创造良好睡眠环境等。孕妇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要关注其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避免因焦虑等情绪导致失眠加重。
2.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如果非药物干预无效,需要使用药物时,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后谨慎使用,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且要告知孕妇用药的风险和受益情况,让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