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防治分一级、二级预防及特殊人群特点。一级预防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规范管理);二级预防有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延续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精细控基础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女性围绝经期后风险上升及特殊时期需关注,儿童青少年要培养健康习惯、早期监测遗传病史及安全用药。
一、一级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摄入。例如,蔬菜每日摄入量建议达到500克左右,水果200-350克,全谷物占主食的1/3左右。有高血压病史人群需更严格控制盐摄入,而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合理分配,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适量运动: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老年人运动要更温和,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或关节损伤。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病史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对于饮酒人群,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孕妇、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应绝对禁酒,有肝脏疾病、高血压等病史者更要严格限制饮酒量。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一般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人收缩压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150mmHg,同时要注意降压过程中避免血压骤降引起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每3-6个月检查一次并发症情况,如眼底、肾脏等,女性糖尿病患者备孕前需调整血糖和相关指标,以降低妊娠期间心脑血管风险。
血脂异常: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脑血管病风险分层制定治疗方案。一般人群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3.4mmol/L;高危人群总胆固醇低于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6mmol/L。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降低血脂,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有肝脏疾病、肌病病史者使用降脂药物需谨慎,用药过程中要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
二、二级预防
规范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患者,如冠心病患者需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根据病情可能还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脑梗死患者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氯吡格雷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等。不同病情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例如冠心病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时治疗方案会加强。
定期复查
心脑血管病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冠心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血脂、血糖等,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脑梗死患者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血流变等,监测脑血管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孕妇等特殊人群复查时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调整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延续
已患病患者要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方面,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饮食结构。例如,冠心病患者运动要避免在饱餐后、寒冷、清晨等时间段,运动强度以不引起心绞痛发作为宜;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要坚持康复训练,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三、特殊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特点
老年人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风险较高,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预防方面,要更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的精细控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选择药物时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老年人使用降压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避免低血压发生。
女性
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心脑血管病风险有所变化,围绝经期前女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女性备孕、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心脑血管健康,备孕前要调整基础疾病至良好控制状态,妊娠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哺乳期用药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
儿童及青少年
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不良生活方式也可导致相关问题。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控制零食和饮料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病史儿童要早期监测血脂等指标,及时干预。儿童及青少年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等,发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