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确诊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基础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心脏和血管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生化(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等)及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涵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相关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者需注意其特殊情况,综合多方面评估确诊心脑血管病。
体格检查
血压测量: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的监测指标。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如果多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提示可能存在高血压,而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脏检查:通过听诊心音、心率等了解心脏基本情况。例如,听诊是否有心律失常,如房颤等,房颤会使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弱等,如脉搏节律不齐可能提示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血管检查:检查颈部血管有无杂音,若颈部血管听到杂音,可能提示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触摸外周动脉搏动,如桡动脉、足背动脉等,了解动脉搏动情况,若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等问题。
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其中,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升高时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降低时不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也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相关。例如,研究表明,LDL-C水平每升高1mmol/L,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结合临床症状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心肌酶谱: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受损,心肌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常见的心肌酶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肌钙蛋白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较高,若肌钙蛋白升高,结合临床症状等高度提示心肌梗死。
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其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以及调整抗凝等治疗的依据。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筛查心脑血管病尤其是心脏疾病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例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等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病理性Q波出现常提示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用于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室壁运动情况、瓣膜的形态和功能等。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还能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等功能指标,射血分数降低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非常迅速、敏感,可在短时间内发现脑部高密度影,明确脑出血的部位、范围等。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MRI就能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而且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显示比CT更清晰。
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稳定斑块或不稳定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病变的情况。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例如,CTA能快速获得脑血管的三维图像,对于诊断脑血管狭窄、动脉瘤等有重要价值;MRA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显示血管情况,对一些不宜使用对比剂的患者更为适用。
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对比剂,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例如,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诊断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CTA:可以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对于筛查冠心病有一定价值,能够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等病变,但对于一些细微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相对冠状动脉造影稍差。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有些老年人心肌梗死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所以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例如,更年期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等情况,在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些特殊因素,全面进行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更高,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检查,且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干扰,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一些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确诊心脑血管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