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尿蛋白不一定是肾炎但肾炎常见,其引发机制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还有生理性因素、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等可致;需通过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超声、肾穿刺活检等检查诊断;儿童、成年、老年人群出现尿潜血尿蛋白时需分别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儿童要详问病史、复查等,成年要记症状、配合检查等,老年要详问病史、谨慎治疗护理等。
一、尿潜血尿蛋白与肾炎的关系
尿潜血尿蛋白不一定就是肾炎,但肾炎是导致尿潜血尿蛋白常见的原因之一。
(一)肾炎引发尿潜血尿蛋白的机制
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和蛋白质会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导致尿潜血(尿中出现红细胞)和尿蛋白阳性。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部位,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使得红细胞和蛋白质滤过进入尿液。不同类型的肾炎机制有所差异,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则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炎症过程,逐渐损害肾小球。
(二)其他可能导致尿潜血尿蛋白的情况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尿蛋白。这是因为运动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肌肉组织破坏释放某些物质等原因,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比如运动员在参加高强度比赛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尿潜血和尿蛋白阳性,但经过适当休息复查往往恢复正常。
发热:高热状态下,身体的代谢加快,肾脏的血液循环和滤过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出现尿潜血尿蛋白,体温恢复正常后多数可消失。
2.泌尿系统其他疾病
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泌尿系统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同时如果结石刺激尿路黏膜等可能影响尿液中蛋白质的情况。例如肾结石,结石摩擦肾盂、输尿管黏膜,造成黏膜破损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而一般单纯结石如果未严重影响肾小球等结构,尿蛋白可能不一定明显异常,但如果结石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合并情况,也可能出现尿蛋白。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路,会引起尿路黏膜的炎症、充血等,导致红细胞渗出,出现尿潜血,同时炎症反应可能影响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出现尿蛋白阳性。比如膀胱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二、尿潜血尿蛋白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进一步检查项目
1.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血清肌酐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尿素氮也与肾功能相关。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提示肾脏的排泄和代谢功能受到影响,结合尿潜血尿蛋白情况,有助于判断肾炎等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情进展。例如,慢性肾炎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血清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情况。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评估尿蛋白的程度。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如果大于150mg则提示有蛋白尿情况。对于肾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反映肾小球损伤的严重程度,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往往会明显升高,可大于3.5g。
3.肾脏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肾炎患者肾脏超声可能会有相应改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可能会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表现;而一些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同时伴有尿潜血尿蛋白,通过超声可以辅助鉴别诊断。例如,多囊肾患者肾脏超声可见多个囊性病变。
4.肾穿刺活检
如果经过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尤其是考虑肾炎但鉴别困难时,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通过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分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炎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所不同,通过肾穿刺活检可以精准诊断。
三、针对尿潜血尿蛋白的人群应对措施
(一)儿童人群
儿童出现尿潜血尿蛋白时,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近期是否有感染史、用药史等。如果是儿童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尿潜血尿蛋白,一般建议休息一段时间后复查。如果考虑可能是肾炎等疾病,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儿童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家长要给予安抚,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检查。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蛋白食物等加重肾脏负担的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观察或治疗。
(二)成年人群
成年患者发现尿潜血尿蛋白后,要注意记录自己的症状,如是否有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等部位)、高血压等伴随症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在进一步检查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如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等。如果确诊为肾炎等疾病,要根据具体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复诊,监测尿潜血尿蛋白以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如果有高血压,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脏损伤;如果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肾脏血管等的损害。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出现尿潜血尿蛋白时,要更加谨慎对待。要详细询问老年人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因为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共存,这些疾病都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在检查方面,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肾功能生理性减退等情况,准确分析检查结果。如果诊断为肾炎等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用药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密切观察其尿量、水肿等情况的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关注肾脏功能的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