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因素(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药物)、遗传因素相关的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以及严重创伤、电击伤等情况,不同病因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人群中发病风险有所差异。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病因
(一)冠心病
1.发病机制及影响:冠心病是心室颤动较为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使得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等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容易诱发心室颤动。例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较高,这与梗死相关血管未及时再通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面临心室颤动风险,中年以上人群由于冠心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风险也相应增加。男性在冠心病及心室颤动的发病风险上可能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如男性往往更容易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二)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逐渐变性、坏死,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导致电生理不稳定,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的电重构等是重要的电生理基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也可能出现,且病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心室颤动的风险持续存在。
2.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较为常见。肥厚的心肌使心室壁顺应性降低,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从而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当心肌肥厚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时,更易引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有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
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右心室的结构和电生理功能异常,是青少年和年轻人发生心室颤动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其主要的遗传方式,患者在运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心室颤动,需引起重视。
二、电解质紊乱相关病因
(一)低钾血症
1.影响机制: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导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延长,容易引发折返激动,从而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多种因素可导致低钾血症,如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低钾血症,儿童若存在胃肠道疾病导致大量丢失体液等情况容易出现,成年人长期不合理用药等也可引发,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患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低钾血症及相关心律失常风险。
(二)高钾血症
1.影响机制:血钾浓度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轻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严重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可导致传导阻滞、心肌收缩力减弱等,进而容易诱发心室颤动。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包括肾功能不全导致钾排泄减少、大量输入库存血、酸中毒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一般情况下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以预防心室颤动等并发症。
三、其他病因
(一)药物因素
1.抗心律失常药物: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包括诱发心室颤动。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部分药物在抑制钠离子通道时,可能会引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时需谨慎评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
2.其他药物:某些化疗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对心脏电活动产生影响,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或离子通道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用药人群中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风险更高,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二)遗传因素相关的离子通道病
1.长Q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肌细胞复极延长,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可进展为心室颤动。长QT综合征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进行基因检测以早期发现,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风险略有变化,但总体遗传因素是关键的发病原因。
2.Brugada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特征是右胸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容易发生心室颤动,多在夜间睡眠等情况下发作。该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基因缺陷导致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
(三)其他情况
1.严重创伤、电击伤等: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电击伤则是由于电流直接作用于心脏,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严重创伤或电击伤都可能导致心室颤动,需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例如,电击伤患者需立即脱离电源,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以挽救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