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涉及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感染)、免疫因素(免疫复合物形成、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易感性),且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卫生状况、感染暴露机会)、病史(既往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相关,儿童、成人病因有差异,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卫生差、感染暴露多、有既往感染或基础疾病者发病风险高。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其中,致肾炎菌株为其常见类型,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例如,在儿童中,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高,研究发现约50%-70%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尤其是致肾炎菌株引起的感染。
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关,但相对较少见。
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中部分表现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后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机制引发肾脏病变,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样表现。
其他病毒:如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后也有少数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报道,但发生率较低。
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疟疾患者偶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疟原虫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类似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
其他寄生虫:如血吸虫等感染后也有个别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情况,但相对罕见。
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因素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后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支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等机制可能参与了肾炎的发病过程,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相对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导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支原体相关的比例较低。
免疫因素
免疫复合物形成: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例如,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其菌体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反应: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可能被激活,错误地攻击自身肾小球组织,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但相对来说,自身免疫因素在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所占比例不如感染相关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机制常见。
遗传因素
部分遗传易感性:有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有关。例如,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可能与个体对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相关。不同种族人群中,HLA基因型分布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种族人群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目前关于遗传因素在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明确,遗传因素通常是在感染等环境因素基础上发挥一定的易患作用。
年龄、性别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的关系
年龄:
儿童:儿童时期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更容易引发肾小球损伤相关的病理改变。例如,5-14岁儿童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高发人群,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链球菌感染机会较多,且免疫反应特点有关。
成人:成人也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但相对儿童来说,病因可能更为多样,除了链球菌感染外,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比例可能相对增高,同时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导致的成人急性肾小球肾炎也有一定比例,且成人中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相对儿童更易出现。
性别:一般来说,急性肾小球肾炎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病因中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在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中,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而在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中,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受乙肝病毒感染后引发肾脏病变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情况,但这种差异并不绝对,还需要更多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生活方式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的关系
卫生状况: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链球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增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居住环境拥挤、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情况,会使链球菌等病原体传播机会增加,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如果卫生状况不佳,发生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会升高。
感染暴露机会:经常接触可能导致感染的环境或人群,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如经常处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情况,会增加感染相关病原体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例如,教师等职业人群,由于接触学生群体,感染病原体的机会相对较多,若感染了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就有更高的风险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史相关因素
既往感染史:既往有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史的人群,再次感染该病原体时,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曾经患过链球菌性咽炎或脓疱疮的患者,在再次感染相同或相关病原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容易引发肾小球的免疫损伤,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复发或再次发病。
基础疾病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乙肝等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其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和代谢等,使得在感染相关病原体时更容易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病理过程,从而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例如,乙肝患者由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在受到其他病原体感染时,更易出现肾脏的免疫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