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糖尿病引起肾脏病变,发病机制涉及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临床表现分早期微量白蛋白尿、中期大量白蛋白尿伴水肿等、晚期肾衰竭等,高危人群为病程长等患者,相关因素有血糖、血压控制及生活方式等,诊断靠尿蛋白检测、肾功能检查、肾活检等,治疗包括血糖血压控制及晚期肾替代治疗,预防需早期诊断规范控糖、健康生活方式及控其他危险因素,儿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需关注肾脏情况。
发病机制
1.代谢异常相关机制
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通路激活,山梨醇在细胞内堆积,导致细胞功能紊乱。例如,肾脏细胞内山梨醇增多会影响细胞的渗透压调节等功能。
非酶糖基化增加,过多的葡萄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在肾脏中,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的改变。
蛋白激酶C(PKC)活化,高血糖可激活PKC,进而影响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表达,参与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等过程。
2.血流动力学改变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使得肾小球滤过率升高。长期的高滤过会引起肾小球肥大、损伤,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早期可能仅有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处于20-200μg/min(或30-300mg/24h)的阶段,这一阶段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仅通过尿蛋白检测可发现异常。此阶段如果能有效控制血糖、血压等,病情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
2.中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大于200μg/min(或大于300mg/24h),患者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出现水肿,这是因为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同时,患者可能伴有血压升高,高血糖、高血压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3.晚期表现
进入晚期会发展为肾衰竭,出现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水肿,可波及全身,还可能伴有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高危人群
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一般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这些因素会协同加重肾脏损害。
有糖尿病肾病家族史的患者,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2.相关因素
血糖控制情况: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和延缓其进展。例如,严格控制血糖可使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50%左右。
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积极控制血压(如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非常重要。
生活方式因素: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和肾脏负担,不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控制;吸烟也会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加重肾脏损害。
诊断方法
1.尿蛋白检测
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可通过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检测,或者采用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来评估,ACR=尿白蛋白(mg)/尿肌酐(g),正常范围一般小于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期,大于300mg/g为大量白蛋白尿期。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测定: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但血肌酐在早期升高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肾小球滤过率(eGFR)估算:通过公式估算eGFR,如MDRD公式等,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可能正常或升高。
3.肾脏病理检查
肾活检对于不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可观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结节性病变(K-W结节)等典型的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一般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时考虑进行。
治疗与预防
1.治疗
血糖控制: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对于肾功能轻度受损患者可谨慎使用)、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选用对肾脏影响较小的降糖方案,如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血压控制:应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避免出现高血钾和肾功能急剧恶化等情况。
其他治疗:对于晚期肾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2.预防
糖尿病患者要早期诊断,早期开始规范的血糖控制,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就要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盐的摄入(每天盐摄入小于6g),均衡营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积极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儿科糖尿病管理方案控制血糖,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包括尿蛋白检测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对于其未来的健康至关重要。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关注肾脏情况,因为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妊娠期要密切监测尿蛋白等指标,产后也需要继续随访肾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