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可由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引发,有典型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心肌供血不足的定义
心肌供血不足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会形成心肌供血不足。
二、引发心肌供血不足的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会逐渐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变窄等,这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之一。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增加,例如50岁左右的人群中,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比例较年轻人显著升高。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男性患心肌供血不足的几率相对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患心肌供血不足的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
(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例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增加血脂水平,增加患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心肌供血。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心肌供血不足的可能性越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容易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这些都与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长期久坐办公、缺乏规律运动的人群,相较于经常运动的人群,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更高。
(三)基础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高血压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冠状动脉对心肌的供血。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心肌供血不足的几率比血压正常人群高2-3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神经病变,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调节功能,从而增加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三、心肌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心绞痛: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患者在剧烈活动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的正常节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从而引起心悸症状。
(二)不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严重时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所致。比如患者爬两层楼梯就出现明显气短,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乏力:心肌供血不足会使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疲倦,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
四、心肌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约有一半的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例如某些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心电图可能正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够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可捕捉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发作情况,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如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出现的短暂心肌缺血,Holter有可能记录到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二)运动负荷试验
平板运动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观察心电图变化,若运动中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可辅助诊断心肌供血不足。该试验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心肌缺血的患者。例如患者平时有胸痛症状,但静息心电图正常,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可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供血不足。
(三)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肌供血不足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等。例如发现某支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即可诊断为冠心病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
五、心肌供血不足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二)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供血不足的相关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