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表现为尿潜血的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特殊类型,发病与免疫、炎症介质等有关,有尿潜血等表现,靠尿常规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延缓肾功能恶化,预后受病理类型、病情控制等影响,早期规范治疗部分可长期稳定,否则可能进展。
仅表现为尿潜血的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以肾小球源性血尿(即尿潜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不伴有明显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典型慢性肾炎表现的一类疾病。从病理角度看,可能存在肾小球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但其他如蛋白尿等指标可能在早期未明显异常。
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针对肾小球自身抗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例如,体液免疫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浸润,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导致尿潜血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免疫功能状态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免疫相关的肾小球损伤;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免疫介导的肾小球损伤可能与慢性炎症持续等因素相关。
2.炎症介质作用: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炎症损伤,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使得红细胞更容易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表现为尿潜血。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炎症状态,比如长期吸烟、过度劳累等,可能会使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加重肾小球的损伤风险。
临床表现
1.尿潜血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尿液中红细胞增多,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潜血阳性,显微镜下可见尿中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这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点,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相鉴别。不同年龄患者尿潜血的发现途径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学校体检或家长发现孩子尿液颜色异常等情况而被发现;成年人可能因常规体检或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等不适时检查发现。
2.其他可能伴随表现: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无其他明显不适,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出现蛋白尿、水肿(如眼睑、下肢水肿)、高血压等表现。例如,当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加重,可能出现蛋白尿,尿液中可出现泡沫且不易消散;水肿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有关;高血压则可能是由于肾小球缺血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引起。
诊断要点
1.尿常规检查:重点关注尿潜血情况,同时观察尿红细胞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这是重要的鉴别点。例如,通过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若畸形红细胞占比超过一定比例(通常大于70%),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不同性别患者在尿常规检查时,注意女性应避开月经期,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能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可能逐渐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能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的评估标准略有不同,儿童有其自身的肾功能发育参考值范围,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生理性减退,所以在判断肾功能时要结合年龄相关的正常范围。
3.肾脏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通过肾穿刺获取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但肾穿刺是有创检查,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穿刺风险不同,儿童穿刺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宜长期卧床,可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量应有所调整,儿童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量户外活动;老年人活动量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减轻肾小球的负担。同时,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加重,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但要遵循优质低蛋白的原则;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易消化,同时控制钠盐和蛋白质的合理摄入。
2.延缓肾功能恶化
控制血压:血压升高会加重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加速肾功能恶化。应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儿童使用这些药物时要考虑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等。
避免肾损害因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肾毒性敏感性不同,儿童和老年人更要严格注意药物的选择,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要咨询医生,老年人在使用任何新药物前都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肾脏情况。
预后情况
1.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有所差异。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轻度病变预后相对较好,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预后相对较差。年龄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和代偿能力下降,预后相对儿童和青壮年可能稍差。
病情控制情况:如果患者能严格遵循治疗方案,控制尿潜血、血压等指标,病情相对稳定,预后较好;反之,如果患者不遵医嘱,如随意停用药物、不注意饮食和休息等,病情可能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预后不良。
2.总体预后:仅表现为尿潜血的慢性肾炎患者,如果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以长期稳定,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所以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