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可能由肾病或非肾病因素引起,肾病相关的如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非肾病相关的如生理性、溢出性蛋白尿,需通过尿液、血液检查及肾活检诊断,出现蛋白尿应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蛋白尿与肾病的关联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出现蛋白尿有可能是肾病,但并非所有蛋白尿都是肾病引起。
(一)肾病导致的蛋白尿
1.肾小球疾病
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受损,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出现蛋白尿。以膜性肾病为例,其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在儿童中,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常见,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约80%的患儿为肾病性蛋白尿,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引起蛋白尿,如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基底膜增厚等,进而出现蛋白尿。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蛋白尿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多见于育龄女性,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
2.肾小管-间质疾病
例如间质性肾炎,药物、感染等因素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药物如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蛋白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蛋白尿。在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病史的人群中需警惕,如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引起马兜铃酸肾病,早期可表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感染如肾盂肾炎,细菌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影响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出现蛋白尿。
(二)非肾病因素导致的蛋白尿
1.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情况。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消失。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蛋白尿。发热时,体温升高可使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导致蛋白尿出现,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通常消失。
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站立或脊柱前凸姿势时蛋白尿增多,平卧休息后蛋白尿减轻或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静脉受压、直立时肾脏移位等有关,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g,以白蛋白为主。
2.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从尿中排出。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从而出现蛋白尿。这种情况与肾病本身关系不大,而是由于血液中异常蛋白质成分异常导致。
二、蛋白尿相关检查及诊断
1.尿液检查
尿常规:是初步筛查蛋白尿的常用方法,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初步判断是否有蛋白尿,但定性试验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诊断蛋白尿及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15g,如果大于0.15g则为蛋白尿,根据定量值可分为轻度(0.15-1.0g/24h)、中度(1.0-3.5g/24h)、重度(大于3.5g/24h)蛋白尿。
2.血液检查
对于怀疑肾病导致蛋白尿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如肾功能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还需要进行血清白蛋白、血脂等检查,评估营养状态及是否存在高脂血症等情况。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抗体)、血糖检查(排除糖尿病肾病)等,以明确蛋白尿的病因。
3.肾活检
对于病因不明确、蛋白尿持续不缓解或需要明确肾脏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的患者,肾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病变情况,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肾病,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通过肾活检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对于指导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重要意义。
三、出现蛋白尿后的应对措施
1.及时就医
当发现有蛋白尿时,无论蛋白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蛋白尿的原因。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重视孩子出现的蛋白尿情况,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肾脏疾病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肾病导致的蛋白尿,根据不同的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对于微小病变型肾病,多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经积极治疗后蛋白尿可缓解;膜性肾病的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于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首要的是控制血糖,同时采取保护肾脏、减少蛋白尿的治疗措施;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则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控制病情活动,减少蛋白尿。如果是非肾病因素导致的蛋白尿,如生理性蛋白尿,一般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去除诱因后多可恢复正常,但仍需定期复查尿液情况,观察蛋白尿是否再次出现。
3.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蛋白尿,都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肾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方面,根据病情调整蛋白质摄入,一般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但如果肾功能不全则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一般不超过3g,避免加重水肿。对于有蛋白尿的患者,还应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蛋白尿及肾脏损伤,如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生活护理,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