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需针对原发病治疗;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需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继发性需治疗原发病,两者在定义诊断、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压降低,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原因导致的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高血压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情况下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年轻男性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且有家族高血压病史时更易患高血压;绝经后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高血压患病率可能升高。
二、发病机制差异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病理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则因病因不同而异。例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是由于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血压下降;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低血压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心肌坏死面积大,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可能伴有心律失常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血压;严重感染时,病原体释放毒素等物质,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导致低血压。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高盐饮食会使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引起血压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引起高血压。
三、临床表现不同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健康影响较小。病理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血压降低的速度、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急性低血压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恶心、疲劳、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呼吸浅快等。慢性低血压患者可能有长期头晕、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活动耐力下降,在老年人中,慢性低血压可能增加跌倒、骨折等风险,因为血压低导致脑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而摔倒。不同年龄的低血压患者表现也有差异,儿童低血压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活动耐力等;老年低血压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低血压的耐受性更差,可能更容易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情况。
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血压长期升高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引起相应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高血压脑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高血压肾病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出现视力下降等。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表现出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通常较大,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可能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有关。
四、治疗原则有别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维持心功能等治疗;严重感染引起的低血压,要积极控制感染,同时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压。对于低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治疗也有不同考虑,儿童低血压如果是由于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低血压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避免快速大量补液等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的情况,应缓慢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如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采用DASH饮食模式(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治疗原发病,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需要治疗肾脏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醛固酮增多的情况,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在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也有差异,儿童高血压较少见,一旦发现多为继发性高血压,治疗时首先针对原发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时要注意选择降压平稳、副作用小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