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常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多数数月内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等为基本表现,多数病因不明,病情迁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治疗上急性肾炎需一般治疗、治感染灶、对症治疗,慢性肾炎需控血压尿蛋白、限蛋白磷入量等,两者预后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肾炎
定义: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病因: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后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致病,也可通过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致病。
慢性肾炎
定义: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病因:仅有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现),大部分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明确,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另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参与其中,如高血压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大量蛋白尿造成肾小球高滤过等,这些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
典型表现: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及血清补体C3异常),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本病大多有前驱感染,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患者可出现血尿,常为首发症状,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4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患者可有水肿,早期多为晨起眼睑水肿,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性重度水肿。高血压也较为常见,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水钠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此外,患者起病初期血肌酐可轻度升高,表现为一过性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炎
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必有的表现,尿蛋白量常在1-3g/d;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高血压可为轻度,也可为中度,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水肿时有时无,一般不严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肾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一系列表现,如贫血、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炎
尿常规:尿蛋白多为(+)-(++),尿沉渣镜检可见多形性红细胞为主的血尿,可见红细胞管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透明和颗粒管型。
血清补体:血清补体C3下降,于8周内渐恢复正常,是急性肾炎的重要特征。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
肾功能:可有一过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
慢性肾炎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多为(+)-(+++),尿沉渣可见红细胞,也可见管型,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尿红细胞较少,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可有较多的变形红细胞。
肾功能: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血清补体:多数患者血清补体正常,疾病活动期少数患者补体可降低,但一般于4-8周恢复正常,可与急性肾炎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肾炎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宜给予低盐(每日3g以下)饮食,肾功能正常者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治疗感染灶:以往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10-14天(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其必要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少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考虑做扁桃体摘除,术前、术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对症治疗:利尿治疗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利尿后高血压控制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降压治疗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不仅可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发生急性肾衰竭且有透析指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透析治疗,以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
慢性肾炎
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是两个重要的环节。降压目标: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即蛋白尿≥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蛋白尿<1g/d时,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选择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ACEI或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保护作用,应作为慢性肾炎患者控制高血压和(或)减少尿蛋白的首选药物。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可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加用α-酮酸制剂。
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延缓肾功能恶化和防治慢性肾衰竭:当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进展至慢性肾衰竭阶段时,应按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处理,包括饮食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如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五、预后
急性肾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一般认为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散发者较流行者预后可能差;肾组织增生病变重,伴有较多新月体形成者预后差。约1%-2%患者可因急性肾衰竭救治不当而死亡,少数患者可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
慢性肾炎
病情迁延,病变均为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进展速度个体差异很大,病理类型是重要因素,但也与是否重视保护肾脏、治疗是否恰当及是否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