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链球菌等感染后急性起病的肾小球疾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典型表现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尿液有相应改变,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一般及对症治疗为主,多数预后良好;慢性肾小球肾炎由多种病理类型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起病方式不一,多见于中青年人,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尿液及肾功能等有相应改变,病理类型多样,治疗需控制高血压、蛋白尿等,病情缓慢进展,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预后相对更差。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急性起病,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发的肾小球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较为常见。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理类型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隐匿起病,多见于中、青年,发病年龄跨度较广,但以20-40岁人群多见。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
典型表现:起病时可有血尿,常为肉眼血尿,持续时间较短,数天至数周不等;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可累及全身;高血压较为常见,儿童患者相对明显,一般为轻至中度高血压。还可伴有乏力、腰痛、纳差等全身症状。
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患者水肿、高血压表现相对突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但差异不显著;青少年患者临床表现与儿童有相似之处,但前驱感染相关表现可能更易被识别。
慢性肾小球肾炎
典型表现:蛋白尿是常见表现,尿蛋白量一般在1-3g/d;血尿可为镜下血尿,也可伴有少量肉眼血尿;水肿程度不一,早期多为眼睑和(或)下肢轻度水肿,晚期可出现重度水肿;高血压呈持续性,可为轻度至重度高血压,且较难控制,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还可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贫血、乏力、夜尿增多等表现。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速度可能相对较快,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使病情更复杂;男性和女性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合并基础疾病时需考虑性别相关的基础疾病发生率差异,如女性更易患糖尿病等,会影响病情发展。
三、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尿沉渣可见多形性红细胞,还可见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3.5g,以白蛋白为主。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蛋白尿持续存在,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等,不同病理类型管型有所不同,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见系膜区细胞增生及嗜复红蛋白沉积形成的管型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在1-3g/d,也可更高,病情进展时尿蛋白量可能增加。
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多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经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逐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晚期可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
影像学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脏B超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较重时可见双肾体积可正常或轻度增大。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B超可见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肾盂肾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等改变,晚期肾脏体积明显缩小。
四、病理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以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急性期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不同病理类型光镜下表现各异,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增生;免疫荧光和电镜表现也因病理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如膜性肾病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弥漫的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可见C3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均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限制水、钠摄入,给予低盐饮食,肾功能正常时蛋白质摄入不必严格限制,但出现肾功能不全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可选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降压治疗,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有感染灶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需注意过敏等情况,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及过敏风险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积极控制高血压,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蛋白尿大于1g/d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严格,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此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肾功能减退情况;也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他降压药物。
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限制磷摄入,可食用低磷食物;保证热量摄入,以满足机体基本需求。
延缓肾功能恶化:避免劳累、感染、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加重因素,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的患者,可根据病理类型等情况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特别谨慎,充分评估药物风险与收益。
六、预后
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患者预后优于成人,多数在1-4周内病情逐渐减轻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但一般也能在数月至1年内恢复。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预后与病理类型、蛋白尿程度、血压控制情况、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病理类型较差、蛋白尿持续大量、血压控制不佳、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状况较差,预后相对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