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病因复杂,起病方式多样,病情迁延。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血常规等,病理类型有多种。诊断需依据临床表现及排除继发性肾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肾炎全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数患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常见的表现之一,尿中可出现大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3g左右,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时,蛋白尿的量会有变化。蛋白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而重吸收障碍。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中红细胞增多,每个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超过3个;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血尿的产生也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从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而出。
3.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随后可发展至下肢甚至全身。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低蛋白血症是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血压可呈轻、中度升高,长期高血压可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的发生与水钠潴留引起的血容量增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可出现红细胞管型等。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早期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后期明显降低。
3.血常规: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这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
四、病理类型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免疫病理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病理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
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局灶性玻璃样变和硬化。免疫病理可见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4.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免疫病理常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后,可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先有较长时间的高血压病史,其后才出现肾损害,尿常规改变较轻,一般有少量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常有高血压的其他靶器官(如心、脑)并发症。
过敏性紫癜肾炎: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黑便,多在皮疹出现后1-4周出现肾损害,肾活检病理免疫病理检查可见IgA沉积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糖尿病肾病:有较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史,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肾活检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典型病变是Kimmelstiel-Wilson结节形成。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劳累可加重病情。对于水肿明显、血压较高的患者,需适当卧床休息。
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摄入足够的热量,以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3g,以减轻水肿和高血压。
2.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降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除了具有降压作用外,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氯沙坦等ARB类药物。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对于尿蛋白大于1g/d的患者,可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3.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病理活动指标阳性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病情等综合判断。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肾炎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降压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要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肾功能、血压、生长发育指标等,因为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避免过快降压,防止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对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女性患者
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要格外注意慢性肾炎的病情变化。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慢性肾炎患者在计划妊娠前要咨询医生,评估肾脏功能和妊娠风险。如果已经妊娠,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加强孕期管理,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的肾脏功能和生命安全。哺乳期用药也需要谨慎,有些药物可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