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通常因肾脏滤过功能问题致肾小球损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因;其严重程度需综合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伴随症状判断;相关检查有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治疗要针对病因、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尿蛋白高的原因
尿蛋白高通常是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所致。肾小球是肾脏中负责过滤的结构,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能阻挡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但当肾小球受到损伤时,其滤过屏障被破坏,原本不能通过的蛋白质就会进入尿液,导致尿蛋白升高。常见的引发肾小球损伤导致尿蛋白高的原因有:
原发性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等感染有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慢性肾小球肾炎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炎症,病情迁延,逐渐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多见,成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更常见。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的严重破坏有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病。
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糖尿病肾病。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异常,出现尿蛋白高。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产生。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出现肾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等多个器官,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尿蛋白高。
二、尿蛋白高是否严重的判断
尿蛋白高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尿蛋白定量:
轻度尿蛋白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g以下,这种情况可能病情相对较轻,但也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例如一些早期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刚开始出现少量尿蛋白,经过及时治疗有可能控制病情进展。
中度尿蛋白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3.5g之间,此时肾脏损伤已经有一定程度,但如果能积极治疗,有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大量尿蛋白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情况,这种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快速进展,导致肾功能恶化等严重后果。
肾功能情况:
肾功能正常:如果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正常,说明肾脏的排泄和代谢功能还未受到明显影响,相对来说病情可能处于早期阶段,但仍需要重视,因为肾脏已经存在损伤,需要积极干预防止病情进展。
肾功能受损:如果血肌酐升高,尿素氮也异常,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已经受到较明显的损害,病情相对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
伴随症状:
伴有严重水肿、高血压难以控制等情况时,病情相对严重。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全身重度水肿,甚至胸水、腹水,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压持续居高不下,难以通过常规降压药物控制,此时病情较重,需要多方面综合治疗。
三、尿蛋白高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检测尿液中是否有蛋白,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判断尿蛋白是阴性、弱阳性还是阳性等。但尿常规检查的尿蛋白定量不够准确,只能作为初步筛查。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判断尿蛋白程度的重要指标。如前面所说,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提示大量蛋白尿,有助于诊断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素氮也会在肾功能不全时升高;e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帮助判断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肾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可能早期增大,晚期缩小;多囊肾患者肾脏内可见多个囊肿等。通过肾脏超声检查有助于排查一些结构性肾脏疾病导致的尿蛋白高。
肾穿刺活检: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病情较为复杂的尿蛋白高患者,肾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取少量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的病理亚型等,从而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尿蛋白高的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如果是糖尿病肾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高血压肾病则要积极控制血压等。
减少尿蛋白:可以使用一些减少尿蛋白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漏出。例如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缬沙坦等ARB类药物。
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注意休息,适当调整饮食等。饮食上要注意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同时保证热量供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蛋白高需要格外重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感染有关,需要积极控制感染,同时注意休息,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用药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潜在损害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尿蛋白高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引起,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情况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治疗上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措施,因为一些降压药物和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需要特别考虑,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护下进行治疗,以保障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尿蛋白高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相对复杂。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等。在饮食上也要根据老年人的营养状况进行合理调整,保证营养的同时控制蛋白质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