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细菌为主,女性易患,分膀胱炎和肾盂肾炎,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等,治疗分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分多种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等,治疗因类型而异,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慢性肾小球肾炎控制血压等,肾病综合征一般、免疫抑制及对症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以细菌为主,主要是大肠埃希菌等。感染途径多为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易发生尿路感染,性生活、妊娠等因素可增加女性尿路感染风险;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情况也易患尿路感染。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数与免疫反应有关,比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后免疫反应等有关;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可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则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比如儿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多见,常继发于链球菌感染后。
二、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不适,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发热、腰痛等,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等。女性膀胱炎在性生活后易发作,妊娠女性由于输尿管蠕动功能减弱等因素也易出现膀胱炎表现。
肾盂肾炎:除了有膀胱炎的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可有腰痛,多为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或酸痛,肾区有叩击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严重时可出现脓尿、菌尿。孕妇是肾盂肾炎的高发特殊人群,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等,易引发肾盂肾炎,且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诊治。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前驱感染多为链球菌感染,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后发病。典型表现为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进入慢性肾衰竭阶段。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一些有基础疾病或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水肿(可从眼睑、下肢开始,严重时全身水肿)、高脂血症。不同年龄人群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多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成人则可见原发性及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常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尿路感染
尿常规:白细胞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证据,通常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还可出现红细胞,严重感染时可有脓尿,尿蛋白可呈弱阳性。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可确诊尿路感染,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
血常规:急性肾盂肾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肾盂肾炎时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
肾小球肾炎
尿常规:肾小球源性血尿为多形性红细胞尿,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还可出现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病综合征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增高,>3.5g/d。
血生化检查:肾病综合征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可有血清补体C3降低(8周内恢复正常)等。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明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肾活检,但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儿童进行肾活检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患儿的配合度。
四、影像学检查
尿路感染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结石、梗阻、囊肿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解剖异常,如肾盂输尿管畸形等,对尿路感染的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超声检查,儿童检查时需注意适度镇静等以配合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对于反复发作或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可了解肾盂、肾盏形态及功能,有无瘢痕、梗阻等,但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
肾小球肾炎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实质回声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CT及MRI检查:对于鉴别肾小球肾炎的病因、评估肾脏病变程度等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可了解肾脏受累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治疗原则
尿路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注意休息。
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膀胱炎一般短疗程(3-7天)抗菌治疗即可,肾盂肾炎多需10-14天的抗菌治疗,孕妇患肾盂肾炎时需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且疗程相对较长。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治疗感染灶,有链球菌感染灶时需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等,一般不宜使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慢性肾小球肾炎: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高血压患者需选用适合的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既可以降压又可以减少尿蛋白;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
肾病综合征: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优质蛋白饮食等;免疫抑制治疗,根据病理类型选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等;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可选用利尿剂)、降脂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需注意长期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如生长发育受影响、感染风险增加等,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