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肠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类型,有腹痛、腹泻、发热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分类及常见类型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肠炎。例如,沙门氏菌感染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后,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引起肠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患儿肠道绒毛上皮细胞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腹泻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引起的肠炎。阿米巴原虫感染可导致肠道黏膜的溃疡形成,患者表现为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2.非感染性肠炎
自身免疫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病理表现为黏膜的慢性炎症、溃疡形成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且病情可能迁延不愈,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分布,病理特点为全层性炎症、肉芽肿形成等,患者除了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瘘管形成等并发症。
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肠道缺血缺氧而发生炎症。常见于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等情况,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绞痛。
药物性肠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引起肠道炎症。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的肠炎腹痛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感染性肠炎引起的腹痛多为阵发性,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腹痛可位于脐周,程度不一;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感。
腹泻:是肠炎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肠炎患者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慢性肠炎患者腹泻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为间断性腹泻。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肠炎,腹泻次数可多达每日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
发热:感染性肠炎患者常伴有发热,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自身免疫性肠炎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肠炎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典型且严重。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在婴幼儿中发病时,除了腹泻、呕吐外,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后,若不能及时补充,会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患肠炎时,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性肠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腹痛等表现可能较轻,但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肠道出血、穿孔等。同时,老年人的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肠炎可能进一步影响其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急缓、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是否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以及近期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是否到过传染病流行地区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肠炎以及可能的病原体。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左下腹可有压痛;腹膜炎时可出现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肠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异常。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粪便培养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如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及具体的病原菌种类。
4.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于怀疑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克罗恩病可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分布的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同时,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X线钡剂造影:对于不能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X线钡剂造影可辅助诊断。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X线钡剂造影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细等表现;克罗恩病患者可见肠道狭窄、瘘管形成等征象。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肠道的负担。例如,急性肠炎患者应卧床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饮食调整: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急性肠炎患者在急性期应暂时禁食,待病情缓解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腹泻、呕吐导致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重度脱水的患者需要快速静脉补液。
2.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抗炎治疗:自身免疫性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患者可首先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调节肠道菌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炎,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吃变质的食物,水果要洗净去皮后食用。例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在外面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提倡喝开水,避免饮用生水,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旅行时。
2.加强个人卫生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例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
3.增强免疫力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注意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蔬菜、水果、奶类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