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约占高血压患者5%-10%,有肾实质性、肾血管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常见继发因素及相应机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降压对症,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5%-10%。它是相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而言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继发因素。
二、常见的继发因素及相关机制
1.肾实质性高血压
机制: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受损,进而引起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例如肾小球肾炎,炎症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水钠排出减少,血容量增加,同时肾实质缺血刺激肾素分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管紧张素Ⅱ增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肾脏疾病病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风险较高,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但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
2.肾血管性高血压
机制:主要是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肾缺血引起肾素分泌增多,RAAS激活。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人群特点:中青年女性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相对多见,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不同病因有相应好发性别倾向。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机制: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激活RAAS受抑制,但醛固酮自主分泌增多。患者体内醛固酮增多,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钠重吸收和钾排泄,引起高血压和低血钾。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上可表现为高血压伴有低血钾等症状。
4.嗜铬细胞瘤
机制: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呈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升高。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可发生在肾上腺或肾上腺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5.皮质醇增多症
机制: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皮质醇具有保钠排钾、促进糖原异生等作用,过多的皮质醇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还可增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人群特点: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特征性表现。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年龄、血压升高的速度和程度、有无相关症状(如头痛、心悸、多汗、乏力、低血钾等)、家族史(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是否有家族遗传倾向)、既往疾病史(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例如,年轻患者出现高血压,要警惕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需考虑肾实质性高血压。
2.体格检查
测量双侧上肢及下肢血压,若双侧上肢血压差值大于20mmHg或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压,要考虑肾血管性高血压等可能。检查腹部有无血管杂音,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有时可在上腹部或背部听到血管杂音。检查皮肤色素沉着、向心性肥胖等体征,有助于皮质醇增多症的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检查可出现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醛固酮升高、肾素降低,血钾降低。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皮质醇增多症患者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升高、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等。
4.影像学检查
肾血管性高血压可通过肾动脉造影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肾实质性高血压可通过肾脏超声、CT或MRI等了解肾脏形态结构改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肾上腺CT或MRI检查肾上腺形态;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肾上腺或其他部位的CT、MRI或131I-间碘苄胍(MIBG)闪烁扫描等定位肿瘤;皮质醇增多症可通过肾上腺CT或MRI检查肾上腺皮质情况。
四、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肾实质性高血压,主要是治疗肾脏原发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患者根据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免疫抑制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需注意肾功能情况。肾血管性高血压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治疗(如肾动脉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解除血管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腺瘤;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选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治疗。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皮质醇增多症根据病因可选择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如垂体瘤引起的可考虑垂体手术等。
2.降压对症治疗
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给予降压药物治疗。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一般为<130/80mmHg,对于有蛋白尿的患者,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压。
五、特殊人群继发性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1.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疾病(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多囊肾等)、主动脉缩窄等。儿童期血压监测很重要,对于有肾脏疾病家族史或先天性疾病的儿童,要定期检查血压。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降压方案,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妊娠期继发性高血压
妊娠期女性出现高血压要警惕子痫前期等,但也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情况,同时要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果怀疑是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治疗,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降压药物和治疗原发疾病的方法。
3.老年继发性高血压
老年患者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有肾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时要全面评估。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药物选择要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心脑血管灌注不足等并发症。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