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可检测肾小球疾病相关指标如蛋白尿、血尿,肾小管疾病相关指标如尿比重、尿渗透压,及其他肾病相关指标如尿白细胞、尿pH值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通过分析这些指标结合相关因素可辅助诊断肾病,但明确肾病类型等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一、肾小球疾病相关指标
(一)蛋白尿
1.意义: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滤过作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过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蛋白尿。通过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可以初步判断肾小球是否受损。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可出现蛋白尿,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常规中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相关的肾病。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肾小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些生理性因素可能导致尿蛋白暂时升高,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与成人情况类似,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比如儿童患肾病综合征时,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尿常规中尿蛋白呈强阳性。
3.生活方式影响: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这属于生理性蛋白尿,一般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消失。但如果是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肾脏负担加重,进而引起肾小球损伤出现的蛋白尿,则属于病理性情况,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就医诊治。
4.病史影响: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肾小球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发现蛋白尿时,需更加警惕肾脏病变。例如家族中有多囊肾患者的人群,当出现蛋白尿时,要考虑多囊肾相关肾病的可能。
(二)血尿
1.意义: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尿常规中发现红细胞增多提示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血尿,这是因为红细胞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挤压等作用发生形态改变。如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有蛋白尿外,往往还会出现血尿,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等可以辅助判断血尿是否来源于肾小球,从而帮助诊断肾小球疾病。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血尿原因较多,肾小球疾病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儿童患紫癜性肾炎时,可出现血尿,同时伴有皮肤紫癜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血尿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但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血尿在各年龄段儿童中都可能出现。
3.生活方式影响: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运动性血尿,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是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损伤肾脏,进而引起肾小球病变导致的血尿,则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并进行治疗。
4.病史影响:有过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仍出现血尿,需考虑是否发展为肾小球疾病。例如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后出现血尿,要排查是否存在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二、肾小管疾病相关指标
(一)尿比重
1.意义: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浓缩稀释尿液的功能,尿比重可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情况下,尿比重在1.010-1.025之间。当肾小管受损时,浓缩稀释功能障碍,尿比重会降低,例如肾小管间质疾病患者,尿比重常降低且固定在1.010左右。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肾小管功能发育不完善,尿比重相对成人更易受影响。新生儿尿比重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如果儿童尿比重持续异常,需考虑肾小管功能是否存在问题,排查相关肾病。
3.生活方式影响:大量饮水后尿比重会降低,而长期饮水过少可能导致尿比重升高,但这多为生理性波动。如果是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肾小管长期受损,如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等,就会引起尿比重持续异常,需要关注并及时调整。
4.病史影响: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病史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关注尿比重变化,因为肾毒性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管,导致尿比重异常,进而帮助诊断是否存在药物相关的肾小管-间质肾病。
(二)尿渗透压
1.意义:尿渗透压与尿比重相关,也能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肾小管疾病时,尿渗透压会降低。例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尿渗透压常降低,通过检测尿渗透压可以辅助诊断肾小管疾病相关的肾病。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不如成人,尿渗透压相对较低。如果儿童尿渗透压异常降低,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要考虑肾小管疾病导致的肾病可能。
3.生活方式影响:过度脱水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肾小管浓缩功能,导致尿渗透压降低。而合理的饮水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肾小管正常的浓缩稀释功能,保持尿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4.病史影响:有肾脏移植病史的患者,需关注尿渗透压变化,因为移植肾可能出现肾小管功能损伤,尿渗透压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移植肾相关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三、其他肾病相关指标
(一)尿白细胞
1.意义:尿常规中尿白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感染,但如果是间质性肾炎等肾病,也可能出现尿白细胞增多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例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除了可能有尿白细胞增多外,还可能伴有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相对常见,尿常规中尿白细胞增多时要考虑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但也不能忽视儿童间质性肾炎等肾病导致的尿白细胞增多情况。不同年龄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等特点可能不同,但尿白细胞增多的意义在不同年龄儿童中都需要进一步排查相关肾病。
3.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白细胞增多。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相关的肾病。
4.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且糖尿病可能合并肾脏病变,当出现尿白细胞增多时,需考虑糖尿病肾病合并感染等情况,要综合分析排查相关肾病。
(二)尿pH值
1.意义:正常尿液pH值在4.5-8.0之间,肾小管疾病可能会影响尿pH值。例如近端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尿pH值常升高;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尿pH值常降低。通过检测尿pH值可以辅助诊断肾小管酸中毒等相关肾病。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肾小管功能发育不成熟,尿pH值相对不稳定。如果儿童尿pH值异常,需要考虑肾小管功能是否存在问题,排查相关肾病。比如婴儿期远端肾小管功能相对较弱,尿pH值可能波动较大,若持续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影响尿pH值,如长期食用高蛋白质饮食可能使尿pH值偏酸,而长期食用蔬菜等碱性食物可能使尿pH值偏碱。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尿pH值异常,则需要针对肾病进行治疗。
4.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合并肾脏病变,其中肾小管-间质病变可能导致尿pH值异常,所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关注尿pH值变化。
总之,尿常规可以检测出多种肾病相关的指标变化,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综合因素,可以辅助医生初步诊断肾病,但最终明确肾病的类型等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