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民福康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特定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是关键;年龄因素会致不同亚型发病年龄有别且随年龄增长病情可能加重;总体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育时遗传风险男女相同;健康生活方式间接影响病情及患者心理,家族病史者发病风险高,既往其他疾病可能干扰病情评估与管理。

遗传突变导致

特定基因的扩增:多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编码ataxin蛋白等的相关基因发生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例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是由ATXN1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正常情况下该基因的CAG重复次数在1-39次之间,而患者体内该基因的CAG重复次数会扩增到40次及以上,异常扩增的CAG序列编码产生过长的多聚谷氨酰胺链,导致相应的蛋白质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逐步引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一系列症状。不同亚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对应不同的致病基因,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由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扩增引起,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由ATXN3基因CAG重复序列扩增引起等。

遗传方式的影响:由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要从父母一方遗传得到就有可能发病。比如父母中有一方携带致病基因,那么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到该致病基因而患病。这种遗传方式使得疾病在家族中可以世代相传,不同年龄的家族成员都有可能因携带致病基因而面临发病风险,年龄较小的家族成员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出现症状,而有相关病史的家族成员,其遗传给子代的概率是确定的50%,需要特别关注子代的基因检测等情况来早期发现可能的患病风险。

年龄因素的影响

发病年龄差异:不同亚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发病年龄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随着年龄增长,基因异常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等病理过程会逐步显现。一般儿童期也可能有发病情况,但相对较少见,多数在青少年期至中年期发病。例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通常在30-4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而一些亚型可能发病年龄稍早或稍晚,但都与年龄相关的基因表达、神经组织的逐渐退变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神经系统的储备功能下降,一旦致病基因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可能进展相对更快,而儿童患者由于年龄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疾病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更为深远,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运动、认知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

年龄相关的病情进展:随着年龄增加,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等可能会逐渐加重。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神经细胞不断受到致病基因相关的异常蛋白等的损伤,神经组织的功能进一步衰退。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在平衡障碍、协调运动能力下降等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而对于儿童患者,年龄小意味着还有较长的生长发育阶段,疾病对其神经系统的持续损伤会严重干扰其正常的神经发育过程,导致更严重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发育迟缓、认知发育受影响等。

性别因素的影响

总体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总体发病率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不同亚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男女都可能同样因为携带致病基因而发病。但在疾病的表现和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因个体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激素可能对神经有一定的保护或调节作用,但对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而言,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性别相关的独特发病机制导致明显的性别差异发病情况,但在临床观察中,可能会发现不同性别的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心理状态等可能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在家庭角色等方面面临更多的照顾等问题,但这并非是由疾病的性别特异性发病原因导致,而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特殊情况下的性别相关影响:从生育角度看,女性患者如果携带致病基因,其遗传给子代的概率与男性患者是一样的,都是50%,所以在家族遗传咨询中,无论男女患者,都需要向其说明遗传给子代的风险情况。而在疾病的症状表现程度上,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性别会显著影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严重程度等核心表现,主要还是以致病基因的情况和年龄等因素为主导。

生活方式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关联

生活方式对病情的间接影响:虽然生活方式本身不是直接导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原因,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维持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例如,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如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有助于神经组织的维护)、适度的运动(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范围内进行适当运动,如平衡训练等,可以维持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延缓因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退化速度)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一些因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得患者的共济失调等症状进展相对更快,例如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身体无法为神经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

生活方式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认知等功能,患者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因为疾病而发生改变,同时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患者陷入消极情绪中,不利于疾病的整体管理。例如,患者因为行动不便而长期卧床,缺乏适当的活动和社交,可能会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鼓励患者在能活动时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等,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综合管理有积极意义。

病史相关因素

家族病史的重要性: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族病史的个体,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为家族病史提示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遗传倾向,这类人群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来早期发现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如果有相关病史的家族成员,其后代需要密切关注基因情况,在儿童期等合适年龄进行基因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患病情况,从而采取一些早期干预措施,虽然目前对于已经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还没有完全治愈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方法,但早期发现可以为后续的病情监测、康复训练计划制定等提供依据,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往其他疾病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影响:既往其他疾病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但如果患者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可能会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产生混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情的评估。例如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出现类似共济失调的症状,但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可以进行鉴别诊断。而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因为代谢等方面的问题,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情观察和管理带来一定干扰,需要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既往病史因素,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合适的医疗方案。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的症状
梁军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甲
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症状主要包括短暂性意识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等。 1.短暂性意识障碍 如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可能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2.感知障碍 如构音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伴有错觉、幻觉,如幻视、幻听。 3.思维障碍 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以及思维迟缓、记忆
抗抑郁药吃多了会怎么样
刘建成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甲
抗抑郁药吃多了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和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性功能障碍等方面。 1.神经系统 头晕、嗜睡、震颤、抽搐、共济失调等。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等。 3.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 4.代谢和内
精神病药物副作用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精神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常见的包括神经系统副作用、心血管系统副作用、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副作用、精神方面副作用等。 1.神经系统副作用 包括嗜睡、头晕、震颤、共济失调等。 2.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3.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增加、血
肺癌扩散症状
胡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甲
肺癌扩散后的症状主要包括肺癌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肺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等。 1.肺癌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 患者常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咽下困难等症状,其是因为肿瘤压迫导致的。 2.肺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当出现脑部转移时,可有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半身不遂等神经
肺癌晚期有什么症状
胡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甲
肺癌晚期患者一般会出现发热、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短、喘息、咯血、呼吸困难的症状。 晚期肺癌如果侵犯胸壁,可导致患者胸背部持续疼痛;如果是侵犯纵膈,压迫喉返神经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另外,晚期肿瘤会发生远处器官转移,如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头痛、恶心、
脑出血症状有哪些
顿志平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脑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其症状表现有所差异,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等,具体如下: 壳核出血是基底节区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若出血量较少,患者仅可出现相关运动或感觉障碍,但如果出血量较大,患者可能会数小时内昏迷。由于小脑主要掌管人体的平衡和眼球运动,所以小脑出血后会迅速导致眼球震颤
脑出血和丘脑出血一样吗
顿志平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脑出血和丘脑出血不完全一样。 脑出血是发生于局部脑实质的非外伤性出血,其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液病等。丘脑出血是脑出血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包括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除此之外,脑出血还包括脑室出血、小脑出血等,前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肌张力异常等症状,后者可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所以脑出血和丘脑出血
婴儿脚趾内扣是脑瘫吗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婴儿脚趾内扣可能是脑瘫,但也不排除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脑瘫可导致婴儿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从而出现脚趾内扣现象。但是其他因素也可引起这种情况,比如佝偻病、趾骨畸形、脊髓受损、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所以,不能单纯依据脚趾内扣来判断是否是脑瘫。 婴儿出现脚趾内扣的现象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
小脑共济失调脑瘫能治好吗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共济失调脑瘫即共济失调型脑瘫,小脑共济失调型脑瘫一般不能治好。 脑瘫通常与胚胎质量不佳、母亲孕早期感染、中毒、胎儿脑缺氧等原因有关,其中共济失调型脑瘫通常以小脑受损为主,由于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一般不能治好,但家长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宝宝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提高宝宝的生活质量。 宝宝生活中应保证充足的
脑瘫共济失调型症状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症状通常包括肌张力下降、智力障碍、步态不稳等,具体分析如下: 1.肌张力下降 共济失调型脑瘫是不是会小脑受损有关,小脑具有调节肌紧张的能力,当小脑损伤后,便会导致肌力下降。 2.智力障碍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还会表现出反应迟钝。 3.步态不稳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
什么是遗传性共济失调
荆志伟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遗传性共济失调,顾名思义与遗传因素相关的共济失调。这类共济失调患者有家族史,要追问患者父母或是再上一辈,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族上一辈或者上上辈是否有共济失调或是有小脑病变。通过基因检测,也可以分辨有没有基因问题,来确诊是否是遗传性共济失调。有明确的家族史和基因检测报告后,很容易确诊是否是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在兄弟姐妹中
什么是小脑共济失调
荆志伟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小脑共济失调是指以小脑萎缩和其神经传导通路受累为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障碍。患者多会出现行动不稳、不能站立或者站立后就会摔到等症状。小脑共济失调具有一定的遗传性,通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患者日常要多煮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什么是小脑共济失调
张宏红 主任医师
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 三级
小脑共济失调是指小脑部因为缺血性血管病、脑炎或是小脑占位性病变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协调运动不能、意向性震颤,还有眼震、眩晕。查体时可以出现误指试验、跟-膝-胫试验以及轮替试验阳性,同时Romberg征也阳性,患者通常伴随着构音障碍、书写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能治好吗
刘健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如果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后天疾病所导致,比如小脑梗死、酒精中毒性脑病或者是小脑出血等等,那有一定概率可以治好。比如小脑梗死在发病早期,经过静脉溶栓治疗,有一些患者可以达到血管再通,能够治好。但如果是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目前没有办法能够治好。
共济失调可以治愈吗
史方堃 副主任医师
沧州市中心医院 三甲
部分共济失调可以治愈。导致共济失调的原因很多,如果是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代谢性病变所引起小脑、脑干损害引起共济失调症状可以治愈。如果是遗传性病变,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此类遗传病是不可以治愈。
共济失调要怎样治疗
牛玥 副主任医师
吉林市人民医院 三甲
要想有效缓解供给失调,需要明确导致供给失调的病因。如果是脑血管病导致,需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系统的治疗。比如脑出血,需要给予止、血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甚至手术治疗。如果是脑梗死,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调制、稳定斑块治疗。如果是占位性病变导致的共济失调,需要手术治疗,同时要辅以康复训练,促进共济功能恢复。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