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变化(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变化)和心脏负担加重(子宫增大、代谢需求增加);临床表现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心率变化、血压波动、心脏杂音等体征;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与处理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体位调整、饮食调整)和医疗干预(吸氧、谨慎药物治疗);预后多数可改善,少数可能有不良影响,预防措施有定期产检、合理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一、孕妇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变化因素
1.血容量增加:孕妇在孕期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妊娠32-34周时达到高峰,较非孕期可增加30%-50%。血容量的增加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来满足身体各器官包括子宫、胎盘等的血液供应,从而可能导致心肌相对缺血。例如,研究表明,血容量的大幅增加会使心脏的前负荷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也相应增加,如果心脏的代偿能力不能完全跟上,就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2.激素水平变化:孕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激素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心肌的代谢等。例如,孕激素可能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进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二)心脏负担加重因素
1.子宫增大:随着孕期进展,子宫逐渐增大,向上挤压胸腔,使心脏的位置发生改变,同时也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子宫增大还会使膈肌上升,进一步减少了胸腔的容积,影响心脏的正常活动。例如,到妊娠晚期,子宫底可上升至剑突下,对心脏的压迫较为明显,导致心脏的输出量相对不足,心肌供血可能受到影响。
2.代谢需求增加:孕妇自身代谢以及胎儿生长发育都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这就要求心脏输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全身代谢的需求。心脏需要加快跳动频率和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应对这种代谢需求的增加,如果心脏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比如,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从母体获取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这使得母体的心肺等器官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增大。
二、孕妇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胸痛:可能表现为心前区的闷痛、压榨性疼痛等,疼痛可以放射至肩部、背部、左臂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不等,有的可能几分钟,有的可能较长时间。例如,有些孕妇会感觉胸部有像被重物压迫一样的疼痛,持续3-5分钟不等。
2.心悸:孕妇会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心脏的节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孕妇主观上感觉到心悸不适。
3.呼吸困难:由于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部淤血等情况,孕妇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等。在活动后,这种呼吸困难可能会加重,因为活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而心脏供血不足无法满足,从而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
(二)体征表现
1.心率变化:可能出现心率增快,正常孕妇的心率在孕期会比非孕期有所增加,一般可达到每分钟10-15次左右,如果存在心肌缺血,心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快,有的孕妇心率可超过每分钟100次。
2.血压变化:部分孕妇可能出现血压的波动,有的会出现血压轻度升高,这是因为心脏负担加重等因素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发生变化;也有的可能出现血压偏低,但相对较少见。
3.心脏杂音:在听诊时,可能会听到心脏杂音,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血液流动异常产生的杂音。
三、孕妇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记录心脏在不同导联的电活动,可以发现ST-T段的改变等心肌缺血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例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这些改变提示心肌缺血。但需要注意的是,孕期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对心电图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肌缺血发作。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心肌缺血的孕妇,可以通过Holter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规律等情况。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
1.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的大小、室壁的厚度等,还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如果存在心肌缺血,可能会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例如某一部分心室壁的运动减弱或不协调等。通过测量射血分数等指标,可以了解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否正常,当心肌缺血导致泵血功能下降时,射血分数可能会降低。
2.观察血流情况: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观察心脏内的血流情况,如冠状动脉的血流等。如果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会显示相应区域的血流速度减慢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心肌缺血。
四、孕妇心肌缺血的治疗与处理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体位调整:孕妇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休息时可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心脏的回流,增加心脏的供血。例如,左侧卧位可以使心脏的负担减轻,有利于心肌缺血的改善。
2.饮食调整:建议孕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低盐饮食可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低脂饮食有助于避免血脂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食物。
(二)医疗干预
1.吸氧治疗:如果孕妇存在心肌缺血伴有缺氧表现,如呼吸困难等,可以给予吸氧治疗。通过吸氧可以提高孕妇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缓解心肌缺血相关的症状。一般可采用低流量吸氧,每分钟1-2升左右。
2.药物治疗(谨慎选择):如果心肌缺血症状较为严重,在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但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医生会权衡药物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后,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
五、孕妇心肌缺血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情况
1.多数可改善:如果孕妇心肌缺血是由于孕期生理变化等相对可逆的因素引起,在分娩后,随着身体各系统逐渐恢复到非孕期状态,心肌缺血的情况大多可以得到改善。例如,分娩后血容量恢复正常,子宫对心脏的压迫解除等,心肌缺血的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2.少数可能有不良影响:少数孕妇如果心肌缺血较为严重,或者合并有其他心脏基础疾病等情况,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心脏方面的意外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大多可以避免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1.定期产检: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期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包括心脏方面的问题。通过定期产检中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项目,可以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心脏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合理控制体重:孕妇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因为体重增长过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等情况的发生。一般建议孕妇在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等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一般控制在11.5-16千克左右。
3.适当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孕妇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心脏的代偿能力,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例如,每天可以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速度适中,以孕妇不感到疲劳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