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通常是由原发性肾脏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药物与毒物损伤、感染因素影响、遗传与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原发性肾脏疾病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由肾脏本身病变引起,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这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需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针对性治疗。
2.继发性肾脏疾病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由其他疾病引发,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损伤肾小球;狼疮性肾炎因自身免疫异常攻击肾脏;过敏性紫癜肾炎由过敏反应引发肾脏炎症,这些疾病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
3.药物与毒物损伤
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化疗药物或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会损伤肾脏组织,破坏肾小球滤过功能,引发肾病综合征。药物剂量越大、使用时间越长,肾脏损伤越严重,停药后部分患者病情可缓解,但需及时治疗。
4.感染因素影响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均可能诱发肾病综合征。乙肝病毒可直接损伤肾脏,或引发免疫反应攻击肾脏;链球菌感染后易引发肾小球肾炎,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病情可改善。
5.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在部分肾病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如遗传性肾病综合征,由基因突变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治疗难度较大,易进展为肾衰竭。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肾病综合征,降低身体抵抗力,影响肾脏健康。
若出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乏力、体重快速增加,应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穿刺活检明确病因,尽早开展治疗,避免病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影响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