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周早产的处理措施包括快速转运与初步评估、全面检查与病情判断、呼吸支持与肺部管理、体温管理、营养支持、感染防控、神经系统监测与随访等。

1.快速转运与初步评估
出生后医护人员需立即评估其呼吸、心率、肤色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窒息、呼吸窘迫等紧急情况,同时做好呼吸道清理。如果分娩机构无新生儿重症监护条件,需联系具备相应资质的医院,用配备保暖、呼吸支持设备的专用转运车快速转运,全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转运中出现病情恶化。
2.全面检查与病情判断
入院后需尽快完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了解缺氧与感染情况,胸部X线排查肺部疾病,心脏超声评估心血管发育,头颅超声查看颅内情况,以及血糖、电解质检测判断内环境稳定度。通过综合检查结果,明确早产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低血糖等问题,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3.呼吸支持与肺部管理
早产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易出现呼吸窘迫。需根据呼吸情况给予不同支持,如鼻导管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严重时需机械通气。同时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定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肺部感染与肺出血,维持肺部正常通气与换气功能。
4.体温管理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差,易发生低体温。需将其置于辐射保暖台或保温箱中,根据体重与日龄设定适宜温度,一般维持在36.5-37.2℃。同时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体温波动过大,做好肢体保暖,减少热量散失。保持环境湿度在55%-65%,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助力维持体温稳定与正常代谢。
5.营养支持
早产儿消化功能弱,需优先保证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初期多采用静脉营养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待肠道功能逐渐成熟后,过渡到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从少量多次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密切观察喂养耐受情况,监测体重、血糖变化,避免出现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问题,为器官发育提供能量支持。
6.感染防控
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接触前做好手卫生,保持监护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空气与物品。密切观察是否有发热、少吃少哭、黄疸加重等感染迹象,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感染,降低败血症、肺炎等严重感染风险。
7.神经系统监测与随访
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出现脑损伤。住院期间需定期行头颅超声检查,监测是否有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情况,密切观察意识、肌张力、反射等神经体征。出院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定期评估运动、语言、认知等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发育迟缓等问题,尽早开展康复干预,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