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不同,急性有高热等全身及局部剧痛等症状,慢性有窦道等;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无明显异常,中期有骨膜反应等,CT对小病灶等显示更清,MRI早期可发现骨髓异常信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白细胞等升高,慢性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和CRP活动期加快;细菌学检查可通过分泌物等培养明确致病菌。
一、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儿童稍轻。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引发全身反应。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明显,早期为局部持续性剧痛,患肢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压痛显著。例如长骨骨干的急性骨髓炎,早期局部压痛局限,随后红肿范围扩大。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这是由于长期炎症消耗机体所致。
局部症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局部可能有轻度肿胀、压痛。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发病后1-2周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因为此时骨质破坏较少。
中期:发病2周后,可见骨膜反应,表现为层状或花边状骨膜新生骨。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骨质破坏,可见骨质密度减低区,有不规则的骨破坏灶和死骨形成。死骨表现为高密度的游离骨块。
晚期:可见广泛的骨质增生,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病变骨变形。
2.CT检查
对于X线检查不易发现的小的骨破坏灶、死骨以及软组织脓肿等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死骨的位置和大小等。例如可以清晰显示骨髓腔内的病变情况,对于复杂部位的骨髓炎诊断价值更高。
3.MRI检查
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骨髓炎部位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能较早地发现骨髓的炎性水肿等改变,对于判断骨髓炎的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软组织感染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骨髓炎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慢性骨髓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红蛋白可能降低,出现贫血表现。
2.血沉(ESR)
血沉加快,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在骨髓炎活动期,血沉通常明显升高,病情控制后血沉可逐渐恢复正常,所以血沉可作为判断骨髓炎病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3.C-反应蛋白(CRP)
CRP升高,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急性骨髓炎时CRP迅速升高,经治疗后随着炎症控制,CRP水平逐渐下降。
四、细菌学检查
1.伤口分泌物或脓肿穿刺液培养
通过对伤口分泌物或脓肿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骨髓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常见,成人也可能由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