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疼相关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压痛、骨畸形检查)、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代谢标志物、维生素D水平)、影像学检查(X线、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磁共振成像),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助力骨疼相关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诊断与评估。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风险较高,骨疼可能与之相关。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疼;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失衡,也常出现骨质疏松相关骨疼。
2.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日照不足、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并引发骨疼。如缺乏运动使骨骼得不到足够刺激,骨量流失加快;日照不足会影响维生素D合成,进而影响钙吸收,增加骨质疏松及骨疼发生几率。
3.病史:询问是否有骨折史,既往有过非暴力下骨折(如轻微跌倒后骨折)提示骨质疏松可能;是否有甲状腺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影响钙代谢的疾病史,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代谢紊乱引发骨疼。
二、体格检查
1.压痛检查:检查骨骼特定部位有无压痛,如脊柱、髋部、腕部等。骨质疏松患者常可在脊柱等部位触及压痛,压痛部位多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的局部应力改变相关。
2.骨畸形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脊柱畸形(如驼背)、身高变矮等情况。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而导致脊柱畸形和身高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一般无明显异常,若伴有Paget病等特殊情况可能有改变;碱性磷酸酶可反映骨转换情况,骨形成增加时碱性磷酸酶升高,常见于骨质疏松活动期。
2.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和骨吸收标志物(如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降解产物S-CTX等)。骨质疏松时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加,但骨吸收往往相对更活跃,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会有相应变化,可辅助评估骨转换状态。
3.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钙吸收,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促进骨吸收,是骨质疏松相关骨疼的常见影响因素,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可明确是否缺乏。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疏松的一些间接征象,如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小梁减少等,但X线对早期骨质疏松诊断不够敏感,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可见明显改变。
2.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能准确测量骨密度,通过测定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T值≤-2.5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是骨质疏松引起骨疼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3.定量CT(QCT):可更精确地测定骨密度,尤其对脊柱松质骨骨密度的测量更准确,对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及评估骨疼相关的骨结构改变有一定价值。
4.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质疏松早期骨髓信号改变时可有所发现,能早期检测骨髓水肿等骨代谢活跃的表现,有助于发现早期骨质疏松相关骨疼的病理改变,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