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XA)、定量超声(QUS)、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及骨转换标志物)、磁共振成像(MRI),各有原理、优势和适用人群,特殊人群检测有不同需注意之处,DXA是诊断骨质疏松金标准,QUS可初步筛查,实验室检查从不同指标反映骨代谢情况,MRI辅助观察骨微观结构。
优势: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骨密度,能反映骨量丢失情况及骨折风险。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通过DXA检测发现,髋部骨密度降低与老年人群髋部骨折风险显著相关。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怀疑有骨质疏松的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不同年龄段正常骨密度参考值不同,需根据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定量超声(QUS)
原理:基于超声波在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来评估骨密度和骨质量。
优势:操作简便、无辐射,可用于筛查骨质疏松,常用于跟骨等部位检测,对骨折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比如研究表明跟骨超声传导速度降低与骨折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适用人群:适合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初步筛查,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敏感人群可优先选择,但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相对DXA稍低。
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
血钙:一般骨质疏松患者血钙多正常,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的骨质疏松患者血钙可升高。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血钙升高,同时伴有血磷降低等表现。
血磷:磷参与骨的矿化过程,某些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可能伴有血磷异常,如肾性骨病患者血磷常升高。
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骨质疏松患者若成骨活动增强时,骨碱性磷酸酶可升高,如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成骨细胞活跃,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升高。
骨转换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PICP能反映新骨形成情况,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早期骨形成标志物可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降低。
骨吸收标志物:如尿脱氧吡啶酚(DPD)等,尿DPD可反映骨吸收程度,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增加时尿DPD水平升高,例如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增强,尿DPD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群。
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能显示骨小梁结构等情况。
优势:对于早期骨质疏松骨微结构变化有一定观察作用,可辅助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测方法。例如MRI能发现骨质疏松早期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等微观结构改变。
适用人群:当需要进一步观察骨组织微观结构且其他检查不能明确时可考虑,但对于常规骨质疏松诊断不是最常用手段。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密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检测时需参考儿童相应年龄段正常范围;孕妇由于生理变化,骨代谢可能发生改变,选择检测方法时要考虑辐射等因素,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定量超声等检查;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进行骨密度检测时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体位等配合问题,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