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后可能出现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疼痛、肌肉萎缩等问题,关节僵硬因长时间固定致组织粘连挛缩,可通过早期适度锻炼等应对;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等,可通过减轻负重等应对;腕关节疼痛因软组织损伤修复不良等,可通过药物等应对;肌肉萎缩因长期固定致废用性萎缩,可通过训练等应对。
一、关节僵硬
1.成因: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正常活动。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骨折后4-6周固定的患者,约3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且恢复能力较弱;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可能因家务劳动等原因,在康复时对关节活动度要求更高;生活方式上,受伤前缺乏运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病史方面,有既往关节疾病的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的风险也会增加。
3.应对措施: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握拳等活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粘连。
二、创伤性关节炎
1.成因: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关节软骨磨损、退变,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研究显示,约15%-20%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会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软骨本身修复能力差,更易患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质量是关键因素,复位越好,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越低;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过度活动关节,会加重关节磨损;病史方面,有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关节承受压力时更易出现退变。
3.应对措施:减轻关节负重,可使用手杖等辅助器具。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减少关节压力。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三、腕关节疼痛
1.成因: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修复不良,或关节不稳定等原因导致腕关节疼痛。例如,骨折后局部瘢痕形成,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疼痛感知可能与成人不同,但总体来说,疼痛程度与骨折损伤程度相关;性别对疼痛感知个体差异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生活方式中,频繁使用腕关节进行活动会加重疼痛;病史方面,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对疼痛更敏感。
3.应对措施: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等方法,同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腕关节,避免过度劳累。
四、肌肉萎缩
1.成因:长期固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骨折部位周围肌肉缺乏运动,肌力下降。一般骨折后2周左右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迹象。
2.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肌肉恢复能力相对越强,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也会出现萎缩;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受伤前肌肉发达的患者,萎缩可能更明显;病史方面,有肌肉疾病基础的患者萎缩进展可能更快。
3.应对措施: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逐渐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如握拳、伸指等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力量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