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初次感染致水痘,潜伏体内,免疫力下降时激活。前驱症状有全身及局部表现,皮疹沿神经带状分布,神经痛是重要特征,老年人、免疫缺陷等人群易患,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与单纯疱疹等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
一、病毒相关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皮肤性。人在首次感染该病毒后,通常会表现为水痘,部分病毒会潜伏在体内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会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疼痛部位皮肤感觉过敏,持续1-3天,也有的患者没有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表现: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皮疹一般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等,有的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会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三、发病机制与人群易感性
发病机制:病毒激活后,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在相应神经节及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复制,引起炎症、坏死,导致神经痛和皮疹出现。
人群易感性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患带状疱疹的几率明显高于年轻人。60岁以上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这与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有关。
健康状况因素: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处于带状疱疹的高风险状态。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免疫力,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长期熬夜、工作强度大的人群,相对更容易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袭而发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有神经痛等即可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皮疹,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检测疱液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疱疹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易破、复发率高;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有瘙痒,一般无神经痛等。
五、治疗原则
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止痛治疗、营养神经治疗等。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在发病早期(一般是72小时内)使用,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止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选用合适的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