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发病原因包括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肿物自阴道脱出等,通过妇科检查诊断。治疗分轻度的盆底肌肉锻炼、物理疗法、放置子宫托和重度的手术治疗,预防要正确处理分娩、产后避免过早重体力劳动、治疗腹压增高疾病、绝经后适当补充雌激素、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发病原因
妊娠分娩:是子宫脱垂最主要的病因。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或经阴道手术助产,易造成宫颈、宫颈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和盆底肌肉的损伤,若产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就容易发生子宫脱垂。多产的女性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也会增加。
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萎缩退化,张力减退,也容易导致子宫脱垂。
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等,可导致腹压增加,迫使子宫向下移位,从而引发子宫脱垂。
先天发育异常:部分女性由于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可较年轻出现子宫脱垂,常伴有其他脏器如膀胱、直肠的脱垂。
临床表现
症状:轻度子宫脱垂一般无明显症状。中度及重度子宫脱垂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此外,还可出现肿物自阴道脱出,轻度脱垂者在行走、体力劳动后肿物脱出,休息后可自行还纳;重度脱垂者肿物长期暴露在外,不能自行还纳,由于摩擦可出现宫颈、阴道壁溃疡、出血等。若伴有膀胱、尿道脱垂,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溢出)等;若伴有直肠脱垂,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外口位置低于坐骨棘水平,宫颈及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根据子宫脱垂的程度分为三度: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型为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Ⅲ度为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诊断方法
通过妇科检查即可诊断。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然后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子宫脱垂的程度,并判断有无合并其他脏器的脱垂等情况。
治疗及预防措施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健康状况等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轻度子宫脱垂可采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物理疗法,如凯格尔运动,通过增强盆底肌肉群的张力来支持子宫和阴道壁。也可放置子宫托,起到支撑子宫和阴道壁使其维持在阴道内的作用。重度子宫脱垂或有症状的子宫脱垂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等。
预防:正确处理分娩过程,避免滞产和第二产程延长,推广助产技术,减少盆底损伤。产后避免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促进盆底组织恢复。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预防盆底组织萎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肉力量,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