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针对性治疗来防治。生活方式上要充足钙摄入、合理补维生素D、规律运动;药物有抗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类;绝经后女性、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充足钙摄入: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不同年龄段对钙的需求不同,成年人一般每天需摄入800-1000毫克钙,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天需摄入1000-1200毫克钙。可通过饮食获取,如牛奶(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豆制品(如100克北豆腐约含164毫克钙)、深绿色蔬菜(如100克菠菜约含66毫克钙)等。
合理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需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老年人可增加至800-1200国际单位。除了通过晒太阳(每天适当晒太阳10-15分钟,注意避免晒伤)获取部分维生素D外,也可通过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或补充剂获得。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每周至少150分钟)、力量训练(如举轻量哑铃、进行抗阻运动,可每周进行2-3次)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单脚站立等,能减少跌倒风险)。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例如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的颠簸运动,防止跌倒受伤。
二、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等,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但需注意服用时要空腹用大量水送服,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避免对食管造成刺激。
降钙素类:包括依降钙素等,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尤其适用于有骨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减少骨吸收的同时不刺激乳腺和子宫。
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且有一定的禁忌证,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三、特殊人群骨质疏松治疗注意事项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上述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外,在激素替代治疗方面需谨慎评估,对于有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等禁忌证的患者不能使用激素替代治疗,而适合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适量补充雌激素相关药物来防治骨质疏松,但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例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调整剂量,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同时,老年人在生活方式调整中要特别注意跌倒预防,因为其骨骼更脆弱,跌倒后骨折风险更高,可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如去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来降低跌倒风险。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量积累的关键阶段,骨质疏松相对少见,但一些特殊情况如遗传性骨病等也可导致。此阶段预防骨质疏松主要通过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鼓励适当运动来促进骨量积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吸烟、过量饮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