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婴儿期单侧髋关节脱位有外观及皮纹改变(如皮纹不对称、下肢不等长等,Ortolani征和Barlow征阳性)、活动障碍;双侧髋关节脱位有特殊姿势。幼儿期单侧脱位呈跛行“鸭步”,双侧呈摇摆步态,有髋关节异常表现(如膝关节不能达中线、Trendelenburg征阳性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与年龄(新生儿婴儿期隐匿、幼儿期明显)、生活方式(婴儿期体位、幼儿期活动等影响)、病史(家族史、特殊分娩史影响风险)相关。
一、新生儿及婴儿期症状
(一)单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1.外观及皮纹改变
患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增多、加深,双侧下肢不等长。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患侧肢体外观较健侧短缩。例如,正常新生儿双下肢自然伸直位时,双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皮纹对称,而髋关节脱位患儿患侧皮纹不对称,患侧下肢有内收畸形。
Ortolani征(弹入试验)阳性:将患儿仰卧,屈髋90°,检查者握住患儿股骨两侧,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其余四指放在大转子处,向内、向上推动股骨头,可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的弹响,此为Ortolani征阳性,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Barlow征(弹出试验)阳性:在Ortolani征阳性的基础上,将股骨头推向髋臼后缘,感到股骨头从髋臼内滑出的弹响为Barlow征阳性,提示髋关节不稳定。
2.活动障碍
患侧髋关节活动较健侧减少,患儿在换尿布或被动活动髋关节时,可感到阻力增大,且患侧下肢外展困难,不能达到正常婴儿的外展角度(正常婴儿髋关节外展可达70°-80°)。
(二)双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双侧髋关节脱位时,患儿会呈现特殊的姿势,如患儿仰卧位时,双侧大腿外展受限,会阴部增宽,臀部后耸,腰部前凸明显。
二、幼儿期症状
(一)步态异常
患儿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晚,单侧脱位时表现为跛行,行走时呈“鸭步”,即患侧下肢短缩,行走时骨盆向患侧倾斜,双侧脱位时则呈摇摆步态,类似于“企鹅步态”,患儿走路时身体左右晃动,左右臀部交替后凸。
(二)髋关节异常表现
髋关节屈曲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达到中线,即髋关节外展受限持续存在。同时,患儿髋关节屈伸活动时可感到有弹响或半脱位现象,患侧大转子较健侧上移,Trendelenburg征阳性,即让患儿单腿站立,健侧下肢站立时,患侧臀部下沉;患侧下肢站立时,健侧臀部下沉。
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特点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一)与年龄的关系
新生儿及婴儿期由于骨骼、关节等发育尚不完善,症状相对较隐匿,依赖于体格检查如Ortolani征、Barlow征等发现异常。而幼儿期随着行走等活动增加,步态异常等表现逐渐明显,是因为此时髋关节已经开始承担体重等功能,脱位带来的影响更易通过步态等体现出来。
(二)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婴儿期如果长期保持不正确的体位,如包裹过紧等,可能会增加髋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可能影响对髋关节脱位症状的早期发现。幼儿期如果活动量突然增加或者有不当的运动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加重髋关节脱位的症状表现。
(三)与病史的关系
如果家族中有髋关节脱位病史,那么儿童患髋关节脱位的风险增加,在观察症状时需要更加警惕。有臀位产等特殊分娩史的婴儿,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新生儿期就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髋关节脱位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