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手脚冰凉与阳气不足、气血亏虚、经络阻滞相关。阳气不足包括肾阳亏虚致全身虚寒、心阳不振致血液难达四肢;气血亏虚有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血虚不能濡养四肢;经络阻滞可因寒邪凝滞经络阻碍气血、气滞血瘀致气血难达手脚,不同人群表现及相关因素有别,常采用温阳补肾、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等方法调理。
一、阳气不足
1.肾阳亏虚: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若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就会出现全身虚寒的表现,其中手脚冰凉较为常见。例如,年老体衰之人,肾阳渐亏,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精神萎靡等症状。从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来看,肾阳具有推动机体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组织等作用,肾阳亏虚时,这种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就会导致肢体末端得不到充足的阳气温养,从而出现手脚冰凉。
2.心阳不振:心主血脉,阳气有推动血液运行以温养全身的作用。若心阳不振,不能很好地推动血液到达四肢末端,就会使手脚得不到血液的温煦而发凉。比如一些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心功能不全时,心阳不足,就可能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还可能伴有心悸、胸闷等表现。心阳对血液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心阳不振则血液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濡养温煦,进而出现手脚冰凉。
二、气血亏虚
1.气虚: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若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足,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四肢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手脚冰凉。常见于体质虚弱之人,尤其是长期营养不良或过度劳累者。比如一些过度节食减肥的女性,容易出现气虚,表现为手脚冰凉、乏力等。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虚时,其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血液不能充分到达四肢末端,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
2.血虚:血是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具有濡养全身的作用。血虚则不能充分地滋养四肢,导致手脚冰凉。像一些慢性失血的患者,或长期患病、体质虚弱的女性,容易出现血虚,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月经量少等症状。血能濡养肢体,血虚时,肢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三、经络阻滞
1.寒邪凝滞经络:外感寒邪,寒邪侵袭人体,凝滞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使得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从而引起手脚冰凉。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就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肢体疼痛等症状。寒邪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遏阳气的运行,当寒邪侵袭经络时,气血运行不畅,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通,就会出现手脚冰凉。
2.气滞血瘀:情志不遂等因素可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血液运行,造成血瘀。经络阻滞,气血不能正常到达手脚部位,也会引起手脚冰凉。比如长期情志抑郁的人,容易出现气滞血瘀,表现为手脚冰凉、胁肋胀痛等症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四肢末端就会因得不到气血的温养而发凉。
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群,手脚冰凉的表现及相关因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经期、孕期或产后,由于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相关的手脚冰凉;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阳气不足、气血亏虚的情况更为常见;儿童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偏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出现气血不足等情况导致手脚冰凉。对于手脚冰凉的情况,中医常采用温阳补肾、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等方法进行调理,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以改善手脚冰凉的状况。



